第一讲大招:重点实词巧积累【文言文阅读】《春秋》《左传》+重点实词讲解(上)学习导航一、学习重点掌握《春秋》和《左传》的有关知识。1.理解“春秋笔法”。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点文言实词。4.二、学习难点理解“春秋笔法”。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的内容。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3.三、学习导图文言文阅读《春秋》《左传》文化孔子和《春秋》文章左丘明和《左传》方法重点实词积累拓展《性情中人烛之武》《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纵横语文|高一讲义|冲顶班2021暑2学习过程一、孔子和《春秋》(一)《春秋》简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该书体例为比事、属辞。所谓比事,一是指按年、月、日顺序,把所有史事排列下来;二是指讲求史事详略取舍。所谓属辞,即强调用词要达意。凡所录之事,在用词上要有差别,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一部《春秋》仅用1.8万字表述,简练确切,没有浮词,对后世史家撰写史书,产生过巨大影响。(二)孔子为何作《春秋》周王室日趋衰败,自平王东迁洛阳,周朝始终是君弱臣强,还曾出现五霸七雄各据一方的局面。周平王虽然有天子之位,但政教不兴盛,号令也不能推行。这时,“风”“雅”“颂”逐一消亡了,诗也就不存在了。孔子见到这些十分痛心,于是,他从卫国返回鲁国开始编著《春秋》。当时的士大夫若能得到《春秋》的褒扬,比得到天子的嘉奖还要荣耀;若是受到《春秋》的贬斥,那比受到天子的刑戮还要羞耻。(三)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