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2023·18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要素保障,依托乡村规划统筹谋划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提升用地保障能力,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愿景实现。江苏自2019年开始,高效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构建了“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乡村规划体系,确定集聚提升、城郊融合和特色保护等发展型村庄类型,有序组织发展型村庄规划全覆盖,在用地保障、涉农政策及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倾斜。充分依托“江海河湖汇聚”的平原水乡基底,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工作,通过派遣驻村规划师、第一书记等方式,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但在具体实践中,农业空间缺乏系统保护、存量建设空间盘活乏力、生态空间亟待整治修复、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用地要素保障问题较为突出。严守底线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空间载体。新获批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至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344万亩的总体目标。而村庄规划需要传导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图、落实耕地保护指标,建立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护体系,保障江苏农业现代化的优质耕地空间。强化耕地的数量管控。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以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粮食自给率目标、村民意愿等因素为依据,考虑新增建设占用、现代农业发展合理设施用地需求,确定村域合理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数量规模,借鉴苏州宿迁耕地保护南北挂钩模式与经验,探索永久基本农田异地代保与经济补偿的长效机制,做到“藏粮于地”。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村庄规划应以耕地的地形坡度、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熟制等质量分级为依据,明确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耕地数量与布局,提出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的优质农田建设、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措施,积极探索“藏粮于技”的“四梁八柱”。改善耕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重视耕地的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结合耕地的气候与水文调节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塑造如里下河地区兴化垛田、苏南地区桑基鱼塘、沿海地区圩田等江苏新鱼米之乡的耕地特色景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耕地景观文化的复合功能。立足存量统筹村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