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某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体质类型与常见代谢指标及疾病关系分析.pdf
下载文档

ID:3440525

大小:1.3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广州 医疗机构 医护人员 中医 体质 类型 常见 代谢 指标 疾病 关系 分析
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A u g.2 0 2 3,V o l.3 1N o.1 6基金项目:2 0 2 0年度广州市花都区医疗卫生一般科研专项项目(2 0-HDWS-0 5 5)通信作者:杨思华,E-m a i l:1 2 2 5 3 8 3 6 9 9q q.c o m第一作者:黄梦婕,E-m a i l:1 1 7 4 0 5 0 4 9q q.c o m广州某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体质类型与常见代谢指标及疾病关系分析黄梦婕,兰丽琴,杨思华(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广州5 1 0 8 0 0)【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体质医护人员与常见代谢指标及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6 8 3名医护人员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常见代谢指标及疾病的关系。结果:6 8 3名医护人员中平和质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阳虚质,特禀质构成比最低。阳虚质者空腹血糖(F P G)、体质量指数(BM I)、总胆固醇(T C)、低密度脂蛋白(L D L)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5或P0.0 1);痰湿质者BM I高于平和质者(P0.0 1),高密度脂蛋白(HD L)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1);气郁质者F P G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1);特禀质者T C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5)。与平和质者比较,阳虚质者血糖异常和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低(P0.0 5),气郁质者血糖异常的发生率较低(P0.0 5),痰湿质者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P0.0 5)。结论:阳虚质者F P G、BM I、T C、L D L偏低,气郁质者F P G偏低,痰湿质者具有易发超重/肥胖的倾向,未发现各偏颇体质与平和质间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关键词】中医体质;血脂;血糖;代谢指标;医护人员中图分类号:R 5 8 文献标识码:A D O I:1 0.1 9 6 2 1/j.c n k i.1 1-3 5 5 5/r.2 0 2 3.1 6 2 9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常需要面临高负荷的劳动强度和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再加上工作性质导致的长期饮食、睡眠不规律,使得医护人员代谢指标异常情况越来越多1。中医认为,体质禀受于先天,又受后天的影响,体质是人体在自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具有体质可分性、体病相关性和体质可调性等特点。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BM I)及相对应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以期获得医护人员中医体质类型与常见代谢指标及疾病密切相关的高危体质类型,为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研究提供相关的数据。1 调查对象以2 0 2 1年25月参加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内健康体检的医护人员且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测试的6 8 3名职工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 0 2 0 0 0 8)。2 调查方法2.1 一般情况 由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工作人员现场调查采集,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人口学信息,测量身高及体质量并计算BM I,并指导职工填写中医体质问卷。2.2 血糖、血脂 指标 实 验室检测血 清总胆固醇(T C)、三酰甘油(T G)、低密度脂蛋白(L D L)、高密度脂蛋白(HD L)、空腹血糖(F P G)。2.3 中医体质类型 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标准进行体质类型的判定,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3。按转化分最大值法确定体质类型,不考虑兼夹体质4。2.4 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的定义 血糖异常定义包含F P G受损和糖尿病人群:参照 中国301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8月第3 1卷第1 6期 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A u g.2 0 2 3,V o l.3 1N o.1 6 2型 糖 尿 病 防 治 指 南(2 0 1 3版),F P G 6.1 7.0mm o l/L为F P G受损,7.0mm o 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即可诊断为糖尿病5。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根据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 0 1 6年修订版)制定:T C6.2 2 mm o l/L;T G2.2 6 mm o l/L;HD L-C1.0 4mm o l/L;L D L-C4.1 4mm o l/L;满足以上任意1个条件即可6。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依 据BM I:B M I1 8.5 k g/m2为 低 体 质 量,B M I1 8.5 2 4.0k g/m2为 体 质 量 正 常,B M I2 4.0 2 8.0k g/m2为超重,BM I 2 8.0k g/m2为肥胖7。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 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 a n n-W h i t n e yU检验。不同体质常见代谢指标与平和质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每种偏颇体质的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与平和质比较采用2检验。P 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结果3.1 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6 8 3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 5 8例(2 3.1 3%),女性5 2 5例(7 6.8 7%)。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 5.8 4 1 1.0 4)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3 8.9 9 1 0.9 2)岁,女性平均年龄为(3 4.8 9 1 0.9 1)岁。3.2 体质类型分布 6 8 3名医护人员中平和质构成比最高(3 5.7 2%),其次为阳虚质(2 1.8 2%),特禀质构成比最低(1.1 7%)。见表1。表1 6 8 3名医护人员体质类型分布体质类型频次(次)构成比(%)体质类型频次(次)构成比(%)平和质2 4 43 5.7 2湿热质4 97.1 7阳虚质1 4 92 1.8 2气郁质4 46.4 4气虚质5 78.3 5阴虚质3 24.6 9痰湿质5 07.3 2特禀质81.1 7瘀血质5 07.3 2总计 6 8 31 0 0.0 0 注:构成比=频次/6 8 31 0 0%。3.3 不 同 体 质 者 常 见 代 谢 指 标 比 较 阳 虚 质 者F P G、BM I、T C、L D L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5或P0.0 1);痰湿质者BM I高于平和质者(P0.0 1),HD L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1);气郁质者F P G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1);特禀质者T C水平低于平和质者(P0.0 5)。见表2。3.4 不同体质者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 与平和质者比较,阳虚质者血糖异常、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低(P0.0 5),气郁质者血糖异常的发生率较低(P0.0 5),痰湿质者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P0.0 5)。见表3。表2 6 8 3名医护人员体质常见代谢指标比较M(Q1,Q3)体质类型例数F P G(mm o l/L)BM I(k g/m2)T C(mm o l/L)T G(mm o l/L)HD L(mm o l/L)L D L(mm o l/L)平和质2 4 44.9 2(4.6 4,5.2 2)2 2.3 8(2 0.4 8,2 4.8 7)5.1 2(4.4 6,5.6 6)0.9 6(0.6 7,1.4 2)1.4 4(1.2 4,1.6 3)2.7 0(2.2 8,3.2 6)阳虚质1 4 94.8 1(4.5 9,5.0 6)2 0.6 0(1 8.8 5,2 2.3 9)4.7 4(4.2 3,5.4 6)0.9 2(0.6 8,1.2 0)1.4 1(1.2 5,1.6 0)2.4 8(2.0 5,2.9 2)气虚质5 74.8 6(4.6 6,5.1 2)2 3.5 6(2 0.5 1,2 5.5 1)5.0 0(4.4 1,5.3 4)1.0 7(0.6 7,1.6 5)1.3 3(1.1 8,1.5 6)2.7 4(2.3 1,3.1 0)痰湿质5 04.9 6(4.7 1,5.2 8)2 4.6 2(2 2.5 9,2 6.7 7)4.7 9(4.2 8,5.2 4)1.0 9(0.6 6,1.4 1)1.3 1(1.1 2,1.4 8)2.7 0(2.1 8,3.1 8)瘀血质5 04.9 8(4.5 7,5.2 0)2 1.5 9(1 9.6 4,2 3.8 9)5.0 4(4.4 5,5.6 9)0.7 2(0.5 3,0.9 0)1.5 5(1.3 2,1.7 0)2.7 1(2.0 9,3.1 7)湿热质4 94.8 6(4.5 3,5.0 9)2 2.3 6(1 9.9 1,2 3.7 8)4.8 1(4.1 1,5.2 0)0.8 3(0.6 4,1.0 9)1.3 8(1.2 5,1.5 4)2.5 3(2.1 1,2.8 9)气郁质4 44.7 0(4.4 3,4.9 5)2 1.8 3(2 0.4 1,2 3.7 9)4.8 1(4.2 8,5.5 2)0.9 4(0.6 0,1.3 3)1.4 3(1.2 2,1.6 1)2.5 8(2.1 5,2.9 8)阴虚质3 24.8 4(4.6 1,5.1 6)2 1.3 8(1 9.7 7,2 3.1 0)5.1 1(4.4 8,5.8 4)1.0 3(0.7 3,1.4 7)1.3 4(1.2 1,1.4 4)2.7 5(2.3 6,3.3 6)特禀质84.7 8(4.6 4,5.1 4)2 4.3 0(2 2.8,2 5.2 6)4.3 2(3.9 6,5.0 1)0.8 9(0.4 5,2.5 1)1.3 1(1.2 7,1.5 0)2.2 3(1.6 9,2.8 3)注:1.F P G,空腹血糖;BM I,体质量指数;T C,总胆固醇;T G,三酰甘油;HD L,高密度脂蛋白;L D L,低密度脂蛋白。2.与平和质者比较,P0.0 5,P0.0 1。401 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8月第3 1卷第1 6期 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A u g.2 0 2 3,V o l.3 1N o.1 6表3 6 8 3名医护人员不同体质者血糖、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 例(%)体质类型血糖异常是否P值血脂异常是否P值超重/肥胖是否P值平和质5 5(2 2.5 4)1 8 9(7 7.4 6)1 0(4.1 0)2 3 4(9 5.9 0)8 0(3 2.7 9)1 6 4(6 7.2 1)阳虚质1 3(8.7 2)1 3 6(9 1.2 8)0.0 0 14(2.6 8)1 4 5(9 7.3 2)0.4 6 32 9(1 9.4 6)1 2 0(8 0.5 4)0.0 0 3气虚质8(1 4.0 4)4 9(8 5.9 6)0.1 5 52(3.5 1)5 5(9 6.4 9)0.8 3 82 5(4 3.8 6)3 2(5 6.1 4)0.1 5 0痰湿质1 3(2 6.0 0)3 7(7 4.0 0)0.5 9 74(8.0 0)4 6(9 2.0 0)0.2 3 83 2(6 4.0 0)1 8(3 6.0 0)0.0 0 1瘀血质8(1 6.0 0)4 2(8 4.0 0)0.3 0 51(2.0 0)4 9(9 8.0 0)0.4 7 61 1(2 2.0 0)3 9(7 8.0 0)0.1 4 5湿热质5(1 0.2 0)4 4(8 9.8 0)0.0 5 10(0.0 0)4 9(1 0 0.0 0)0.1 4 91 2(2 4.4 9)3 7(7 5.5 1)0.3 1 2气郁质1(2.2 7)4 3(9 7.7 3)0.0 0 20(0.0 0)4 4(1 0 0.0 0)0.1 7 21 3(2 9.5 5)3 1(7 0.4 5)0.2 4 3阴虚质6(1 8.7 5)2 6(8 1.2 5)0.6 2 74(1 2.5 0)2 8(8 7.5 0)0.0 6 58(2 5.0 0)2 4(7 5.0 0)0.2 3 0特禀质3(3 7.5 0)5(6 2.5 0)0.3 2 31(1 2.5 0)7(8 7.5 0)0.2 5 24(5 0.0 0)4(5 0.0 0)0.3 0 44 讨论4.1 医护人员偏颇体质的分布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护人员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出现频数最高(2 1.8 2%),与梁克几等8、唐杨等9对医护人员体质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医护人员中阳虚质者偏高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室内环境,缺乏户外运动,容易形成阳虚体质。研究表明,阳虚体质人群大多缺乏运动,锻炼强度较低,与其他非阳虚体质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1 1。二是工作性质导致医护人员睡眠不规律,经常熬夜,使得阳气过度消耗,而阳气过度消耗又会引起失眠1 2,形成恶性循环,加快了阳虚体质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医务人员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长期生活在室温较低的环境中容易出现阳虚1 3。4.2 医护人员偏颇体质与血糖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护人员中阳虚质和气郁质者空腹血糖水平和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平和质者,与王健平等1 4研究结果一致。陆明等1 5关于家族性肾阳虚寒的相关研究表明,肾阳虚患者不易引起血糖升高的病证。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阳虚质者阳气虚弱,失却了对全身、四肢的温煦,导致脏腑功能低下,体内糖的贮备相对较少,这也可能是阳虚质者常有“形寒肢冷”等症状的原因。研究显示,气郁质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1 6。部分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糖水平呈降低趋势1 7-1 8。气郁质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该体质人群多形体瘦、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3。体质影响疾病的倾向,长期处于肝气郁结的状态易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从而导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血糖水平降低的趋势。4.3 医护人员偏颇体质与血脂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该院医护人员平和质者血脂指标为参考,阳虚质者T C、L D L水平较低,该结论与章赛月等1 9和王健平等1 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平和质者相比,阳虚质者T C、L D L、脂肪酸、乳酸含量均较低,说明其能量代谢水平偏低,在阳虚质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发现阳虚质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减退及环核苷酸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4.4 医护人员偏颇体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护人员痰湿质者的BM I和超重/肥胖发生 率 均 高 于 平 和 质,与 以 往 研 究 结 果 基 本 一致2 0-2 2。痰湿质是由水液内停、痰湿凝聚所致,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具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的形体特征2 3。朱丹溪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王琦等2 4研究指出,影响痰湿体质形成的因素包括生活习惯、体形、运动习惯、舒张压、嗜烟、早睡晚起、饮食喜油腻、出生后喂养方式、睡眠不规律,这些因素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高危因素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护人员阳虚质者BM I和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均低于平和质者,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如王琦等2 5研究结果显示阳虚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体形偏瘦,朱燕波等2 6研究表明阳虚体质者超重和肥胖风险明显低于其他体质者,虞晓含等2 7研究也认为阳虚体质与体质量过低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医学正传 提出“形瘦气弱、禀赋素虚寒者,服之恐伐发生之气”,柳选四家医案 有“夫形瘦、色黄、舌白,阳分比阴分更亏”的说法,都表达了阳虚质者存在体型偏瘦的情况。501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8月第3 1卷第1 6期 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A u g.2 0 2 3,V o l.3 1N o.1 6 综上所述,该院医护人员偏颇体质以阳虚质出现频数 最 高,且 与 平 和 质 者 比 较,阳 虚 质 者F P G、BM I、T C、L D L偏低,气郁质者F B G偏低,痰湿质者具有易发超重/肥胖的倾向。在目前的医疗环境和条件下,应该尽可能针对医护人员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偏颇体质类型及可能发生的疾病风险制订合理有效的中医调理方案,并结合科学的膳食、运动方案,协助医护人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发生发展的风险。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仅对本院员工一次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未考虑体质变化对机体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参考文献1 杨宁,杨淑霞,蔡素丽,等.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 0 1 8,1 0(2 5):3 9,4 1.2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 9 9 5,7 0-7 4,7 8,8 1.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0 0 9.4 姚实林,张祖志,杨新胜,等.基于9 7 4例调查数据的中医兼夹体质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 0 1 2,1 0(5):5 0 8-5 1 5.5 中华 医学 会 糖尿 病 学 分 会.中 国2型 糖 尿 病 防 治 指 南(2 0 1 3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 0 1 4,2 2(8):2-4 2.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 0 1 6年修订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 0 1 7,1 1(1):7-2 8.7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营养学报,2 0 0 4,2 6(1):1-4.8 梁克几,洪建云.茂名市人民医院7 9 9名医护人员中医体质调查 与 相 关 因 素 分 析 J.光 明 中 医,2 0 1 8,3 3(2 3):3 4 5 1-3 4 5 3.9 唐杨,李小生,欧阳冬梅,等.医护人员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及亚健康状态三级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 0 1 6,1 3(3 0):1 3 0-1 3 4.1 0 梁星.阳虚质人群的生活方式特点及其相关性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 0 1 0.1 1 石劢,刘兆兰,许美艳,等.北京城区居家老年人生活习惯与中医体质 类 型 的 相 关 性 J.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2 0 1 6,3 6(5):5 6 4-5 6 9.1 2 汤凤池,李晓芳.从“阳主阴从”角度试论阳虚失眠之证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 0 1 7,2 6(4):8 5-8 7.1 3 叶子怡,李海,陈欣燕,等.阳虚体质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 0 1 7,3 8(1 1):1 6 5 9-1 6 6 2.1 4 王健平,朱燕波,姚实林,等.5 0 5例健康体检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关系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 0 1 3,3 2(6):2 1-2 5.1 5 陆明,严石林,丁维俊,等.家族性肾阳虚寒证与糖、蛋白、脂质代 谢 相 关 性 探 讨 J.现 代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2 0 0 5,1 4(6):7 0 1-7 1 5.1 6 李胜男,滕涛.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 0 1 5,2 2(6):2 5-2 7.1 7 侯继华.甲亢和甲减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J.智慧健康,2 0 2 1,7(1 2):1 0-1 2.1 8 杨小东.甲亢和甲减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 0 1 5,1 0(3 6):5 8-5 9.1 9 章赛月,朱晓岚.中医体质分型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 的 相 关 性 研 究 J.中 国 中 医 药 科 技,2 0 1 3,2 0(3):2 1 7,2 3 2.2 0 梁莉莉,任杰,胡盼盼.单纯性肥胖痰湿质中医健康管理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 0 1 7,3 3(4):4 4 5-4 4 6.2 1 舒晴,喻松仁,王萍.从中医体质角度探讨肥胖的形成机制J.江西中医药,2 0 1 7,4 8(2):8-9,1 5.2 2 黄沁,赵晓山,孙世宁,等.广州市某社区老年人超重和肥胖与中医体质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 0 1 6,3 6(1 0):1 2 0 8-1 2 1 2.2 3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5,2 8(4):1-8.2 4 王琦,朱燕波,折笠秀树,等.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8,3 1(1):1 0-1 3.2 5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 19 4 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 0 0 9,2 4(1):7-1 2.2 6 朱燕波,王琦,吴承玉,等.1 88 0 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 0 1 0,8(1 1):1 0 2 3-1 0 2 8.2 7 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J.中医杂志,2 0 1 5,5 6(2):1 0 5-1 0 7.(收稿日期:2 0 2 2-0 5-0 9)601 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8月第3 1卷第1 6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