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子克隆第二章分子克隆工具酶及其应用工具酶及其应用分子克隆工具酶及其应用分子克隆工具酶及其应用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DNA分子的特异切割DNA甲基化酶—用于DNA分子的甲基化核酸酶—用于DNA和RNA的非特异性切割核酸聚合酶—用于DNA和RNA的合成核酸连接酶—用于DNA和RNA的连接核酸末端修饰酶—用于DNA和RNA的末端修饰其它酶类--用于生物细胞的破壁、转化、核酸纯化、检测等。第一节第一节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1.细菌限制修饰系统的发现WernerArber于1962-1968年发现,1968年分离到I型限制酶。2.限制酶HindII的发现H.O.Smith和Wilox于1970年首次从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中发现并分离到HindII限制酶。3.SV40限制图谱和转录图谱的绘制D.Nathans(1971年)用HindII绘制SV40的限制酶谱。寄主的限制与修饰现象限制(restriction):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噬菌体DNA,导致噬菌体的寄主幅度受到限制。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制性内切酶降解外源DNA,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二.限制修饰系统的种类1.I型:由三个基因构成,hsdR;hsdM;hsdS(hostspecificityforDNArestrictionmodificationandspecificity)位于染色体上,三个基因构成一个复合体,限制酶需要ATP、Mg2+、SAM(5—腺苷甲硫氨酸)。2.II型:限制与修饰基因产物独立起作用,在E.coli中这两种基因位于质粒上。3.III型:修饰酶与I型酶相同,hsdM与hsdS基因产物结合成一亚单位,限制酶是独立存在的。上述三个系统中,只有II型限制酶与甲基化酶具有相当高的核苷酸识别特异性,因而被广泛用于基因工程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类。主要特性Ⅰ型Ⅱ型Ⅲ型限制修饰蛋白结构辅助因子识别序列切割位点多功能异源三聚体ATPMg2+SAM距识别序列1kb处随机性切割单功能同源三聚体Mg2+4-6bp回文序列识别序列内或附近特异切割双功能异源二聚体ATPMg2+距识别序列下游24-26bp处随机性切割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命名1.定义:广义指上述三个系统中的限制酶;狭义指II型限制酶。2.命名:限制酶由三部分构成,即菌种名、菌系编号、分离顺序。例如:HindⅢ前三个字母来自于菌种名称H.influenzae,“d”表示菌系为d型血清型;“Ⅲ”表示分离到的第三个限制酶。EcoRI—EscherichiacoliRIHindⅢ—Haemophilusinfluens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