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心得体会4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docx
下载文档

ID:3382086

大小:30.70KB

页数:2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3-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心得体会 乡村 振兴 美丽 建设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做法成效: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 近年来,口县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聚焦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口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打破资源壁垒,运用科技手段,扶优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便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提高政治站位,把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扛起来。该县建立了县委常委会优先议定机制,出台县领导包联制度,印发《关于从严从实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形成县委主体责任常态落实体系。每季度进行现场观摩、每月开会调度、每周进村入户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及时研究重大事项,破解瓶颈问题。县委组织部全员下沉一线,每季度对全县528个农村(社区)开展一次全覆盖走访调研。同时,该县制订《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压实乡镇党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乡村振兴职责,通过擂台比武、创星争先,促使乡村两级干部奋发作为、尽职尽责。全县680名驻村干部、1118名帮扶责任人、55名科技特派员和226名产业指导员向乡村振兴集聚。 配强基层队伍,把乡村干部的干事劲头鼓起来。该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扣乡村振兴需求选用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后,35岁以下干部47名,占比42%;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干部45名,占比40%,有乡村工作经历的成员90%以上。村“两委”换届后,全县所有村均实现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人兼”,其中50岁以下达61%,大专以上学历达42.3%,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四类人员”达100%。按照“一线经历优先考虑、乡镇推荐优先使用”的原则,提拔重用18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班子,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 强化政治功能,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起来。该县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行五级党建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党委领导、支部主导、党员群众多方参与的网格化党建体系。全县五级网格共融入网格员8916名,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着力打造了以口院村、吕庄村为核心的两个市级党建示范带(片)和21个县级党建综合示范点。目前,仅口院村就带动周边村发展设施蔬菜540余亩,辐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土地集中托管经营、“1+X+1”产业扶贫等措施,该县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516个,其中10万元以上的达116个村。 做强乡村产业,让乡村振兴的底气硬起来。该县围绕“一主两辅”产业(一个蔬菜主导产业,红梨和肉羊两个辅助产业),引进现代鑫鼎农业院士工作站、 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农业科技机构,研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余项;引进省级以上专家31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130余人。特别是借力中央党校高端资源,举办政治理论、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培训班2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培育打造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采用“党支部+农户+合作社+产业项目+市场”模式,让更多农户聚在产业链上、富在产业链上。其中,糯玉米深加工项目,带动40多个村2000余户农民种植糯玉米2.2万亩,亩均增收1200元;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红梨生产基地1.2万亩,涉及50多个村,亩均产值超5万元;打造了口院农耕小镇、古早清凉生态园、 公民俗小镇等农旅品牌,取得农民增富、企业增效、集体增收三方共赢的效果。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交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的重要论述,为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高组织协调各类治理主体的多元治理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绩效管理,健全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建设“道德评议会”“道德红黑榜”等新型德治平台,发挥群众自治组织教化约束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农村实际出发,围绕乡村重要事务,设置积分项和扣分项,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重点抓好全国、省级婚俗试验区建设。持续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各类先进典型,加强示范带动引领,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提高法治建设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行县乡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规范涉农行政行为,深入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县乡司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村匪村霸、宗族恶势力及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深化基层自治实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最生动的民主实践。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有序推进自治实践,严格规范选举程序,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正确把握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推进“三治融合”,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进乡村善治。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共财政主导与多元供给相结合,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标准化综合服务站建设,实行“一站式”办公、开展“一条龙”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最大便利。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补齐农村数字基础建设短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多种媒介为一体的“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围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吹响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深刻论断,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进征程,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作为农业大省,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在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三产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下功夫,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结构中发挥着打通市场、拉长链条和增加产值的重要作用,能够带动龙身(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激活龙尾(小农户),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实现“建一企牵万户”的效果。要创新举措,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可结合我省乡村地域特色与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道地中药材、优质食用菌、沙地梨等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标准化、高端化水平,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特色突出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对接外地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对接中粮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宽投资来源,提高本地产业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同时,要充分发挥我省环绕 、交通便利、高端市场集中等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拓展乡村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小体量”产业提供发挥潜力的广阔空间,为农民就业创业开辟更多渠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业,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二是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资源和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三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品牌是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有效载体。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抓手是要坚持政、企联动,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品牌,用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一方面,持续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管理,围绕各个细分产业,积极推广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确保农产品产出全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一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特色农业生产专业镇、特色农产品加工镇和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园区。要充分发挥 冀城市群腹地优势,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加快打造一批产业优势大、市场占有率高、可塑性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线下线上渠道和新媒体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现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智慧农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智能监督、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在线指导,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的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精准化种植。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用智慧化平台赋能农业产业,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农业发展实际看,一要发挥好信息化企业、农业科技公司技术优势,通过各级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快速采集、智能化处理、及时服务和便捷响应服务,节约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收益。二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和规划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将智慧农业发展纳入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积极跟进研究国际涉农大数据的整理和利用方式,大力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延伸配套、功能拓展形成的乡村产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拓展乡村产业链条,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而且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和关键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把 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就要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产业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延伸配套、功能拓展形成的乡村产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 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农业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比较效益低、竞争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三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产业振兴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分工和价值增值,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还能吸引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产业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有利于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大市场。推动产业振兴,着力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向乡村回流、集聚,进一步释放乡村消费和投资潜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粮食主产省,要持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决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强化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农业防灾减灾等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特色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发展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大农业资源,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立足乡土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农业大门类下精准选择细分产品,大力培育粮食、蔬菜、水果、乳品、肉类、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更多“单品冠军”,形成“小产品、大产业”良好发展格局。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关键靠质量。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建立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支持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 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扩大全产业链增值空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拥有良好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食品工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要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丰富加工产品,积极发展中央厨房、主食加工、净菜加工等新型业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便捷化需求。要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 消费需求,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标准化、高端化水平。 着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 是 重要的“菜篮子”和“后厨房”。要加强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储藏、清洗、分拣、烘干、保鲜、包装产业链体系和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形成从产地到餐桌的绿色、便捷、安全的农产品物流通道。要推进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对接,采用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构建长期稳定的农商关系。要加快构建 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让更多“冀产”优质农产品进入 市场。 积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县域富民产业是灵活多元、农民参与度高的产业体系。要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培育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整合县域内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包装、销售等诸多环节与各类资源,建设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增长极。 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 优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环绕 ,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着力打造 游客休闲目的地,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田园养生、农耕体验、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 ”成为新时尚。 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乡村服务业是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产业。要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农技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要着眼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养老护幼等乡村服务业,打造功能完善的乡村居住生活圈。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数字化经营。数字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要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完善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个人定制等模式,推动农商互联、产销衔接。要积极发展定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新模式,推动乡村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鼓励支持一般农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通过分红、劳务报酬、收益分配等形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生产要素有效聚集是推进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城市优秀科技与管理人才下乡入乡。加大乡村产业用地供给,将合理的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在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保障。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金融产品供给清单,重点开展政策性保险、担保融资、经营权抵押融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数字农业贷款等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 是农业大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要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拓展乡村产业链条,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 “三农”场景,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邵文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心得体会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是把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好。加强组织建设,选拔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农村党组织书记,充实、整顿部分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建强组织、配强班子,持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提高党员队伍政治素质。突出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纪律规矩严明、工作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三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课堂教、现场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拓展发展思路、提升专业素质,增长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才干。 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基层党组织要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引领、合作运营、党员示范,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条件,选择有基础、能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引进有竞争力的企业,建设规模种养、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新项目。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统筹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从实际出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形成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三是积极吸引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集中力量建设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保障,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要以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一支能够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人才队伍。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二是拓宽乡村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建立联络平台、出台鼓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支持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三是加强本土乡村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复合型乡村人才梯队。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提高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瞄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补短板、强基础、促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统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工作,全面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全面整治提升村庄风貌,提升村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水平。二是倡导文明新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示范带动引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