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加工,总结离子反应的实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源:学&科&网]1.培养归纳、整理、探究事物规律的意识。2.通过化学实验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实质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三、实验仪器与药品[来源:学&科&网Z&X&X&K]仪器:导电装置一套;烧杯5个。药品:0.1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氨水。四、教学方法[来源:Z*xx*k.Com]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电解质的电离3.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4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导入:在专题一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过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是能否导电。那么物质的量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离子反应。[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对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回顾,导入新课。在电解质的基础上学习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过渡:我们首先来做下面的实验。[教师活动]介绍实验:在5只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氨水,同时放入导电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学生活动]: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设计思路说明]:探究实验以学生演示代替教师自己演示,更有说服力。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这个实验我们中采用了五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强酸、强碱、盐、弱酸、弱碱溶液,为后面总结哪些化合物是强电解质,那些是弱电解质做铺垫。[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现象:连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灯泡相对亮,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