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作者萧红和文章主人公鲁迅先生。过程与方法1.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准字音咳嗽(késou)调羹(tiáoɡēnɡ)阖(hé)抹杀(mǒ)揩(kāi)忧郁(yōuyù)喘(chuǎn)腻(nì)校对(jiào)悠然(yōu)辨清字形喘(chuǎn)喘气揩(kāi)揩油踹(chuài)踹倒楷(kǎi)小楷湍(tuān)湍急谐(xié)和谐理解词语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揩:擦,抹。调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