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雷电颂课时分配: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设想: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参考资料《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第一幕,屈原清晨漫步橘园,吟诵《橘颂》,抒发爱国忧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并把诗赠与学生宋玉,教育他好好做人。这时秦国丞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姬南后郑袖内外勾结,一场分裂和出卖楚国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第二幕,郑袖伙同上官大夫靳尚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致使楚怀王大怒,将屈原免职。张仪乘机阿谀郑袖,讨好楚怀王,促使楚与齐断交,与秦结好。奸佞阴谋终于得逞,楚国陷入危亡之中。第三幕,由于靳尚等人的谎言欺骗,群众不明真相,以为屈原真“疯了”,宋玉也趋炎附势而去,只有侍女和弟子婵娟对屈原的品格笃信不移。屈原在群众的招魂声中愤然离家出走。第四幕,屈原行吟河畔,巧遇为其辩诬者。接着他又遇到楚怀王、郑袖、张仪等人,再遭侮辱。屈原揭穿郑袖的阴谋,怒斥张仪,遭监禁。婵娟亦因之被囚。第五幕,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风、雷、电的颂歌。婵娟逃脱囚禁来见屈原,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