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圆圈》教学目的要求:1、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意境,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撒尼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2、了解撒尼族音乐风格,乐曲主要使用do、mi、sol三个音组成。3、歌曲情感处理,进行音乐文化扩展与渗透。教学重点难点:1、歌曲意境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2、二声部的和谐;3、感受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教具准备:歌篇、录音机、口风琴、小打击乐、小游戏器件、钢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上节课学习了歌曲《转圆圈》曲谱,一声部和二声部,今天的任务是把两声部配合起来,我想问大家,二声部的配合最重要的是什么?(生答:合作精神)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游戏让大家来参与,测试一下大家的合作程度,看看我们的合作能力强不强,一会儿能不能完成二声部配合的任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2、(生玩游戏:按顺序把小球从瓶口拉出来,看哪一个小组快)游戏结束师:有合作的诚意和要有合作的实力,下面我、我们来做一下演唱的准备。3、练声曲:(1)呼吸的训练。(2)“呜”的训练。(3)跳音的练习。二、二声部配合学习:1、复习一声部:师:虽然只使用三个音,创作的歌曲却很好听。这首歌曲还有另一个不同于一般歌曲的特点,我们唱唱曲谱回忆一下。(生:主要使用了do、mi、sol三个音。)师:2/4、3/4是音乐产生怎样的效果?(2/4、3/4拍频繁变化,舞蹈性强。)过渡语:拍号、旋律音特色结合,形成了它特的民族风格—撒尼族歌曲的歌舞性。2、听范唱:师:再次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环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宁静的夜晚,活泼、欢快的情绪。)3、复习二声部:师:(师及时纠正不足,使生建立正确的概念。)4、情感处理:“境”的处理:⑴师:这首歌曲在什么时间演唱,旋律线条是什么样子的?力度、情感、速度?⑵应怎样演唱?(生:在夜晚唱。线条:应唱得很休闲、很舒展。力度-mp)请大家唱一唱。(同时师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5、小组合作,分发乐器和打击乐请学生组内分工作二声部的配合,通过口风琴和小打击乐来帮助掌握音高和节奏。小组边唱边研究讨论。(师巡回指导)6、分小组展示配合的效果。7、集体的二声部配合,找一个领唱。三、倾听范唱,比较自己和范唱的不同。为歌曲编配小打击乐。四、音乐知识与文化扩展:阶段目标:加强学生对合唱风格的了解,拓展视野;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实践;培养审美评价。①合唱有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女生和男生分别来演唱一声会有怎样的效果。②女生一声部,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