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了解古诗的大意。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观看西湖景观图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1、能正确的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多读几遍,将古诗读通顺读流利。三、了解古诗大意1、通过前面的朗读,学生自己说说古诗的大意,教师给出一定帮助。2、教师出示大意。学生朗读四、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听,标出古诗停顿的节奏。2、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五、品味古诗1、感受古诗的大气美通过与《小池》中,描写的荷花诗句进行比较。都是描写荷花,这两种美有什么不同?通过朗读感悟。2、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体会这三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诗歌的色彩美。3、感受虚实同学们,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我们来看看前两句写了什么?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师引导:古人写诗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代替“风光不与四时同。”后面的句号。你想用哪个标点符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4、感受“诗中有画”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杨万里的这首诗就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画面(出示画面),欣赏着壮丽的画面,听着优雅的音乐,真想来诵读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师:古代的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其实他们是在吟诵诗词,吟诵,有三个要求1、有节奏;2、拉长声音(一二声的字拉长,三四声不拉长);3、可以跟着节奏适当地摇晃身体。学生尝试。指名读,合作读。六、拓展,比较体会悟别情引导学生回归诗题。出示几首不同的送别诗进行比较。感悟送别诗的依依不舍,伤感落寞之情。对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做深追究。七、送歌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歌曲,作为离别的礼物,学生欣赏。再次感悟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