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招聘试卷中较易出现的银行学部分内容1.货币供求理论★2.利率理论★3.通货膨胀理论★4.金融体系5.金融市场6.金融创新7.货币政策★8.汇率理论★9.国际金融体系10.内外均衡理论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本章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供求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理论及货币均衡为重点和难点。本章重要程度:★★★•名词解释货币层次流动性偏好★倒逼机制单一规则★•简答题1、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2、简述货币供应的完整模型,并分析影响货币供应的主要因素。★3、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论述题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2、试述IS-LM模型的经济与政策涵义。★•核心考点:名词解释•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综合,它构成了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或收缩的基础,它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短期(中介)目标。•2、货币层次: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注: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3、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4、倒逼机制:中国的中央银行本身并非严格的独立决策主体,其控制货币供应的能力在制度上缺乏保证,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压迫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5、平方根定律: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运用管理学中有关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与利率相关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6、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得曼认为,货币数量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