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儒家德治思想透视包容性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及社会建构路径.pdf
下载文档

ID:3349948

大小:2.92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3-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儒家 德治 思想 透视 包容性 共同体 价值 内核 社会 建构 路径
2023年8 月总第3 8 卷第4 期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Aug,2023VOL.38NO.4以儒家德治思想透视包容性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及社会建构路径路尧(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 6 6 0 7 1)【内容摘要】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最终仍是要由主体人通过协同实践来完成。除了法治以外,德治也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社会公共文化本身是生成规范性公共契约的基础,伦理性的实践原则总是影响着共同体结构的建设。社会公共结构的建设既然需要由人完成,那么人也就应当具有符合公共治理所需要的主体意识观念。那么在平衡个体与公共利益关系时,主体在社会中的实践选择就体现着政治文明的总体态势。从社会关系看主体的精神素质更需要一种包容协作的理念。传统德治思想中具有丰富的伦理性包容观,而马克思对共同体内在关系的“包容性”要求,更是与之相契合。透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培育提供文化参考,促进社会公共治理文化提升。【关键词】包容共进;德治;和谐共生;社会关系;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7-9 1 0 6(2 0 2 3)0 4-0 0 2 5-0 5一、和谐共生的共同体需要“包容性”的社会实践关系“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 5 7 1 马克思在其主体解放的社会运动思想中透露出深刻的“包容共进”发展实践内涵。由于社会存在对于主体意识成长的培育往往通过其交往实践完成,社会关系结构作为最基本的历史环境影响着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历史环境对人的塑造,既包括对实践能力的改造,也有对思想意识的启蒙。人的社会存在对于其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本身使得社会的发展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性的生产关系也会产生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上层建筑积淀,而人的精神本身又对社会性实践具有反作用。通过阐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 1 2 9 4 这一社会历史趋势,马克思强调人们以包容共进的路径实现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他告诚社会实践主体关注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同时将自我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让社会发展包容每一个主体的自由诉求,实现共同进步,通过实践关系的调整让主体自由与社会客观历史走向相一致。这种改造是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是对人类整体社会的改造实践,而思想认识的变化同样对生成这种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强调包容,同时也是对人的异化关系的改造,是人从狭隘思想边界的一种挣脱。其主张以一种包容性的总体视角去看待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以一种对象性的自我确证来反映人的类存在本质,揭示人的存在就在于彼此共*来稿日期:2 0 2 3-0 3-2 0*作者简介:路尧(1 9 8 6 一),博士,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文明与公共治理。25新时代新思想研究生的社会关系之中,那么这种“关系”也成为人发展的一种关键因素。人有必要对其自身所处的这种历史关系有整体认知和把握,如此才能利用现有环境条件完成自我解放。这不仅需要人的个体实践社会化,同时也需要人的主体意识社会化,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更好地利用共同体的条件,尤其是让人关注其作为类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并且以此为依据力求达到一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发展状态。基于此,马克思揭示的“包容共进”思想反映了人之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诉求的内在伦理取向,它指明了人的社会性基础,并启示了人们发展实践所应追求的价值倾向及归宿,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这种人文关怀蕴含了伦理价值性的辩证逻辑,同时带有社会道德的公共性内涵。理性要成为文明的一部分,就要立足于人的社会本质,并且反映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倾向,使文明成为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所表达的“德治”理念具有相当的契合性。二、传统德治思想呼吁主体包容性的社会实践自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是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等思想里面表明,我们首先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前提下,才会逐渐形成一种公共理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才会自觉地服从公共理性。3 1 6 这种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在古代也成为指导实践及社会治理的一种价值诉求,其依据仍更多地建立在朴素辩证法之上,更多地强调保持封建制度的结构优化,以内在自律实现自我约束和服从。为了保持这种社会稳定,才能把有益于和谐的道德意识与社会的治理原则相融合,造就了古代的“德治”思想。这些思想最为明显的特征即在于从个体的教育出发力求塑造一个具有宽容精神和包容胸怀的社会主体,并且以传统的博爱思想来包容社会中的人的多元发展,也具有一种公共伦理指向来引领实践的内26涵。由于其本身就把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贯彻到道德培育之中,因此,接受教育的主体虽然不是以“社会性实践”这样的范畴来理解自身的社会本质,但是却十分注重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以此领悟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也让主体具备了以主观功利性质为根基的“共生构建”理念。所以,对于封建统治者和普通民众来说都具有历史性意义,因其具有这种照顾到各方内在需要的协调诉求,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指向,所以也易于传播和推广。从“至公”“贵和”等方面来看,古人的“德治”以一种宏观视角来教化人以社会贡献实现自身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把人置于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建构历史的实践性思考,促使人用“自治”带动“共治 以实现天下“同治”。区别于一般法治,对于这种吁求,也反映了古代对社会主体在治理实践上作用的重视。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从而生成一种“总体性”的发展观,让实践者拥有“胸怀天下”的主体自觉,则与“包容共进”思想所倡导的实践与发展的包容性相一致。在古代最为典型的整体意向性发展观,即代表了“仁德善治”的儒家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这一被认为是古代传统教育基本范式的思维理念所体现的,正是首先从个体自身出发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再以此凸显社会价值的、由微观到宏观的自我完善过程,其最终归宿在于人的整体社会历史价值的实现,但它的起点却首先是对个人的理性道德启蒙。其认为“家国天下”的治理更多地在于个体人的理性与品质优劣,所以推崇个体人先以一系列的认知和学习培养自身的公共理性和道德素养,并且将之投人到社会建设实践之中去。虽然其不同于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第一性规律的阐释,但的确注意到了社会发展在于主体实践进步的必然性,所以这种通过主体品质提升谋求社会善治的意向首先给了社会理想建构的物质载体,并且通过对人的提前教育和感召,减轻了统治者的治理压力,向人们灌输了仁义、宽容、服从、奉献的道德要求,为“以德善治”打造了“美德之镜”让主体自新时代新思想研究鉴。对社会主体的这种教化被提上了第一位而非得这种道德所能期望的社会环境。于是这种“仁强调实践的自由性,说明了具备高尚精神素养的爱”之道就发挥了社会引导作用,使人可以生成一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于是即使力求实现种“包容他者”的伦理向度的实践倾向,让人们共社会治理德性化,也需要关注人本身的主体性,这创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道德一经生成必然带来就不知不觉地把对社会建设的各种理想,寄托在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了对实践主体的教育培育上,让其从反思中体悟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共同意志,是到社会发展与人的自我发展的统一,于是主体就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会在谋求自身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导向性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包容性的主体认识。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有序地运行。5 2 8 5-2 8 6“所谓主体意向性思维特点,就是人在思维传统德治思想对“仁爱”的诉求和对人内化道德品时,以人自身,以思考者自身为中心,以主体的实质都反映了主体对待他者的一种包容性,这同“包际需求为人视点。”4 1 5 2 德性治理通过考察反映主体容共进”对人本价值要求的注重是相契合的,都重发展需要的实践内容的公共关系取向,来评价社视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主体价会行为的合理性。儒家所注重的“仁爱”思想,就明值,也同时为道德与实践相统一提供了一种方法确地指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论,应用于治理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也有一种以道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卷九),以说明主体存在德为本位的思想主导型意蕴。然而这并不代表其的社会共生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人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倾向有一种绝对的必然统映了平等诉求及其利益关系的协调取向。这种由治性,因为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处理上不同于古已推彼的理念,实际上是通过人的直观经验验证代法家的严格社会契约,而是一种建立在彼此互了公共道德的社会价值,并且把人的历史存在及信的“共在精神”之上的“联合”,是一种相互要求其社会地位凸显了出来。注重对人的认同和包容,而非强制要求。只不过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它使人这一社会存在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之后,才成为代表了统治者利益的“共同思想”和起来,把“德性”赋予了主体人,让人的社会共生有当时的“公共理性”。因而其在主张平等对待人、尊了相应的价值指引。如果说这仅仅是对人的思想重主体价值的同时也相对有限地注重对于人的差灌输和行为说教,则较为片面,因为这种道德品质异的认同与包容,故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作为人自我建构所应具备的内涵,被提升到了社不和”(论语子略)。这就让彼此互利互信互爱会关系范围内成为一种道德“共契”,从而不仅呼的主体有了相对宽松的主体间性,使人们能够建吁人的内在自律,还形成了潜在的外在规诫。自律立一种在多元差异被相互包容基础上的和谐关可以使人在行为结果发生之前就产生一种先导作系,这与包容共进思想承认自由个性但又注重主用,防止行为偏差,而自律中被冠以这种相互之间体间协同发展的本质性内涵相一致。“和而不同”的“仁爱”“立人”范畴则显示了将“包容自觉”直接只有在主体间相互尊重与承认并且对他人的差异内化于人心,让其在人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发挥与分歧有宽容之后,才能成立,否则仍旧会陷人一引导作用的目的。种价值敌对。必须要明确,这种“和而不同”的“和”三、共产主义“包容共进”诉求与传统德治思较为模糊,因没有提供具体的关系建构方法而使想的价值共契之理想化色彩较重。虽然主体同为有道德之身的看似从人内在德性生成的实践“包容”,也同“君子”,可又没有指出其具体所处的物质关系及样来自外在的环境影响和文化渗透,而人又借助历史条件,只是说明一种宏观的社会关系,所以并这种道德取向进行社会建构,那么也必定希望获没有提出要求经济地位平等或者身份平等的前27新时代新思想研究提,而是仍然继续承认了差异的多样性,并且尊重差异,在应对不同实践文化和个体利益分歧时有了缓冲空间。这种德治思想的包容性并非把“仁爱”作为强制性的外力强加于人,而是通过说教指明社会主体互利共赢的“合道德”的实现路径。这样古代的儒家“仁爱”思想所具有的社会德治性,就显现为一种“柔性治理”的特征。这也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但是其对社会宽容的价值的肯定则反映了人们包容共进、互利互信的恰当性。朱熹认为论语所谓“中庸”,在于“宽容以教,谓含容器顺,以为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论语集注)。由此可见,构建和谐共生关系,在于首先塑造具有包容精神的社会主体,而“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1 6 3 0。这种“忠恕 之道被贯彻到国家治理之中,将可以使包容精神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行为指针,起着内在引领作用。从古代对德治的重视程度上看,大学所谓“八条目”,前几项都是对个人人格的诠释和塑造,但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将个人发展逐渐扩展到社会宏观层面而至“平天下”,关注社会兴衰的整体意识上。那么由个人推及社会,使得人与社会整体发展协调统一,这就与“包容共进”原则所最终关注的“社会发展向人的发展的复归”、人与社会共同体相统一的要求内在一致。那么,培育包容性社会关系视野,造就治理所需的道德人格也就成为通向社会善治的必要内容。马克思揭示共产主义“包容共进”价值内核,强调构建一种整体上的和谐共生关系,并依据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规律,主张主体协同建构公共服务的功能性机理,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协同发展的状态,所依据的根基在于人的社会主体性和社会历史的本体性。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同一要求,首先须解除异化关系的束缚,进而实现多元包容到整体协同。古代的德治思想直接关注个体人的成长,并且以类似“八条目”的方法论说明“道德与政治的联系以及道德要为政治服务的道理”4 1 8,并且使人树立一种“天下”与“自28我”合一的理性意识。这种总体性视野就体现了主体超越个人私利而归于社会的“包容性”自觉,也从而与“包容共进”所反映的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内涵相契合。老子曾于道德经中指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道德经十六章)说明人只有把握事实规律与运作规范,才能具备一种包容的气魄,而只有包容的气度才能以天下为已任去不断关注所有人的发展及社会共同体建设,只有具备这种包容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王者”以治理天下。可见“包容”是对社会执政者和治理者不可或缺的气量条件,它不仅只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人实现自身价值、掌握社会管理控制力以实现解放的必要条件。由于包容发展的实践本身与“常”这一规律相关,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必然要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即把关注的落脚点放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之上,从而具有总体性观念,生成包容天下之气度与志向。如果以此来解析,强调实践主体的相互包容也是从规律得出的结论,它间接证明若期望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走向个性自由又和谐共生的状态,用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包容共进”意识促进共同体关系建构,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还是一种历史必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代替阶级对立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互为条件,那么人的自由就来自对人的社会规律一一个性自由关系包容的实践原则的把握。有了这种把握才能让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使人们共同占有其作为人的属性,重现表现主体自由的能动性劳动的社会类本质。只有知其类本质一致基础上的包容诉求及内在规律之“常”,方能使人不断积累实现自由的生产力及精神素质条件,使人由“知常容”到“容乃公”。只有相互包容,才能生成协同合力,共同构建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所以才能以天下为已任,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成为区别于一般自然动物而重新占有其类本质的自由主体和历史条件,成为人自身的“统治者”不再受剥削压迫和异化,所以古代之德治中的包容观也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一致,都有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辩新时代新思想研究证内涵。包容共进思想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不同”却以利益动态平衡的理念作指导,就无法达魅力进行了哲学论证,从辩证逻辑说明了当代中成每个人互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同体之和谐共国治理哲学中,人与社会协同一致的实践传统和赢状态。“夫能通天下之志者,其大乎至公。”“能行民族精神。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卷四十九傅子)大四、结语公无私强调人们对于他人发展的关注,强调集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意识,注重个人与他者协同共进,而非私利私享的德载物。”(周易卷一)积累了“天道”常理的君狭隘。“包容共进 思想中的原则性内涵,与中国古子可以生成敦厚之德行承载天下多样性发展的需代传统“德治”“至公”等思想的包容性伦理政治取要,同时具有大公无私的包容精神及气魄胸怀,具向相互契合,反映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价有超越个人私利的宏阔气量而关注天下繁荣兴值,也为当今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本土参照。这衰,关注他人之生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种逻辑论证与价值契合,对于人们的当代包容性合”内涵即便于今日依旧具有相当的参考性和实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践意义。参考文献:礼记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卷七礼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记只有世人共享共建才能获得祥和盛世。社会200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建设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每一个人的事1995.业,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人类文明走向自由3张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下的包容观 J.理论月刊,的内涵,才是真正的主体解放。发展不应只注重某2013(5):14-18.一群体的特殊利益,而是需关注每一主体的利益4陈桂芝,马跃,王立云.中国传统文化教程 M.北京:中诉求和发展愿望的“最大公约数”。故而“天下非一央文献出版社,2 0 0 5.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5黎珍.正义与和谐一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六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8.韬)。只有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协同共生的6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M/韩雪,选编.从多元到包容性社会,人们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共同体中获和谐和谐社会的建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6.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能使自已实现对类7魏征,等.群书治要3 6 0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本质的占有,从而实现主体自由。如果没有包容个2012.性人格差异基础上的协同发展,若不积极以“和而(责任编辑:潘维永)2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