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346033

大小:890.68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3-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研究生 学术 不端 预防 处理 体制 机制 构建 研究
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9高教探索荫一、引言学术不端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严重违反公认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1。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加快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历史重任。学术不端不仅败坏学风,破坏学术环境,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危害国家科学发展。自 2002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陆续出台了系列指导文件及政策。深入研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全面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二、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成因(一)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基本法缺失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学术不端行为的单行法律规范,仅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当中附载了相关条例。教育部、科技部虽发布了相关的综合性规章或者软法规范,但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工作主要还是由高校、科研机构来承担。这些规章的制约对象主要是高校教师,缺乏专门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条款,而且条款内容大多是列举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缺少处理程序、惩处结果等硬性规定,不能适应日益复杂严峻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需要,无法为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2。(二)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不清当前,各高校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规范总体呈现出不统一、不专业、针对性不强的特点,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认定程序、申诉机制、惩治处理等存在较大差异,主要采取“命令服从”的传统治理模式,未经充分调研和有效协商,处罚结果各不相同2。因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和惩处标准,所以,各高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治理各行其是,缺乏公平性和统一性。(三)研究生个人原因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利益驱使和学术规范观念淡薄。一方面,在学习阶段,大多数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公开发表论文,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要求其在核心期刊发表篇次不等的论文,并且直接与学位授予、评优、评奖挂钩,这给研究生带来了相当大的科研压力,部分研究生因科研能力有限,为顺利获授学位,不得不铤而走险。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科研压2023 年第 9 期(总第 1437 期)No.9,2023Serial No.1437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EILONGJIANG EDUCATION(Theory&Practice)收稿日期:2022-11-05修回日期:2022-12-08作者简介:杨励(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合规性、高等教育。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预防与处置研究生学术不端机制研究”(2020MSB8)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引发社会关注。文章梳理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危害及国外学术不端防治的经验,分析国外防治做法带来的启示,指出要从健全防治制度建设、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制定科学招生标准和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导师和社会公共媒介力量等方面着手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控体系,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建议和参考。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机制构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9-0038-05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杨励,程亦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382023.9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力越大,博士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越宽容3。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学术规范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抄袭和一稿多投等是学术不端行为,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才是正常状态。(四)社会外部原因一方面是社会风气影响。学术界存在着很多未被曝光的学术不端现象,有的期刊为提升论文档次,只录用导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研究生为了发表成果,只能被迫迎合;有的期刊发表名额掌握在少数主编手上,无法做到审稿的公平公正。这些现象不断出现,会助长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周围普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且未受到相应惩处,研究生可能会将学术不端行为“合理化”,无意识中放宽学术道德标准。另一方面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未加强教育。尽管各高校、科研机构都意识到要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加强教育,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未能做好全程管理,部分高校仅在研究生入学时强调了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在后续几年的培养过程中鲜少提及,未能时刻让研究生绷紧科研诚信的弦;其次是不够重视,高校强调学术诚信的方式大多局限于将文件发到各二级单位,由各二级单位转发给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后续较少跟进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流于形式;最后则是教育形式的问题,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指导课程,但偏重知识传输,不适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社会发展现状,由于缺乏规范的创新教育,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退化,无法发现新问题、新观点,做学术研究时只能不断重复,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五)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导师的把关不严,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既有指导责任,也有监督责任,但部分导师受兼职、自身科研压力或指导人数过多等因素的影响,疏于指导,致使部分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其次,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媒介等的监督仅局限于对问题的事后处理,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整治的主动性;有的高校为了办学政绩、社会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不主动调查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甚至有时主动充当学术不端的“保护伞”,欠缺健全的监督机制,给学术不端留有可乘之机。最后,现有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仍存在技术缺陷,目前,常用的是中国知网的查重检测系统,该系统仅检测结果,对写作过程中的篡改、伪造、实验违规等学术不端行为无法有效检测。三、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危害“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行问题,也是关系学风、社会和国家持续发展进步的大问题。主要危害如下。(一)危害社会风气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格关系到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任务。在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公正、不诚信的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诚信品格的形成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学术不端行为违反了科学精神和学术基本原则,容易导致研究生产生浮躁、投机思想,阻碍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危害社会风气,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二)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寻找真相,追求真理。诚信应该是每个研究生必备的态度和品格。如果研究生违背真实诚信原则,违背科学精神,不踏踏实实做研究,通过粗制滥造、东拼西凑、抄袭剽窃等手段获得学术成果,那必定会严重阻碍学术的发展进步;此外,“学术不端病毒”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传播和蔓延,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三)浪费国家公共资源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用于研究生科研创新。学术不端的存在将大大降低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扭曲。低水平且缺乏原创性的研究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产出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四)降低国家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4。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术不端行为扰乱正常学术秩序,损坏学术界的创新能力。如果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将会降低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消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降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四、国外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做法简介及启示(一)国外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做法简介1.英国高校拥有一套完备的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第一,学院委员会和同级部门的要求 学监、教学主任和导师的建议 教职工和审查员的指南 学生学术指南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与类型、认定程序、调查机构、处理措施和申诉程序,也明确了导师等高校各类人员和各级机构在防范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职责5。第二,成立学术不端行为专门调查委员会,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程序、时间节点、申诉程序和听证程序;处理调查高度保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并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术违纪动因,注意考量处理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影响。第三,重视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生入学及日常学习中大力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加强教师在学术科研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39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9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习惯。第四,制定指导性文件,如引用规则等,让学生清楚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学术不端;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检举流程,给检举人清晰的指引。2.德国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除夯实以宪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外,在学术自治的共识下,德国的学术资助组织德国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发布了一系列行规文件,且这些文件逐渐法典化、规范化。文件强调“自我约束”,积极引导各学术团体及其成员,逐步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制,明确贯彻实施的基本原则、未予落实的后果。此外,对于落实存在困难的学术组织,基金会将协助提供解决方案。基金会在建设学术规范过程中,开展科学逻辑推演,对研究全程的质量保障、行动者的责任和角色、研究的设计、研究方法和标准、文献的记录、作者的署名、发表渠道、公众获取研究结果的方式方法等均做出规定,并将拟倡导的事项通过“模仿法条”的方式呈现出来,建立统一的文本体例;对学术工作中新出现的争议,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学术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要求研究人员“建设性地观察和处理科学和社会的变化过程”,记录好研究过程,同时鼓励研究人员讨论错误,既能防止学术规范建设中的矫枉过正,又能给学术研究保留讨论空间6。3.日本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预防和治理并重的理念。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学术不端行为特别委员会”,出台科学伦理教育政策文本,实施科研伦理教育,让研究人员掌握学术行为规范,培养研究人员的伦理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下属各部门出台关于学术不端的细化政策,规定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科技计划工作实施监管主体分离制度,日本综合技术会议协同中央府、省、厅开展工作,文部科学省负责统筹管理,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日本学术振兴会采取具体措施,科学管理计划省负责委托科研项目,研究机构和高校等负责实施,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确定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审理、惩处、公示等环节的分工安排,避免出现因交叉而互相推诿的问题,提高学术不端案件的审理效率;此外,在学术不端的防治过程中,日本所特有的耻感文化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日本高度重视社会荣誉,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个人的学术声誉、影响个人前途,还会波及家人、师友7。4.美国建立了系统完善且成效显著的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机制。第一,美国高校设有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专门机构,各高校在制定和修改学术诚信规章制度前会广泛征集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正式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要求有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如哈佛大学要求申诉机构成员的学生代表不得少于 3 名8;第二,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专业协会监管机制,美国专业协会众多,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微生物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等,在促进科研诚信的过程中,这些协会会根据本协会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研究人员进行学术道德监管;第三,建立完整有序的学术不端行为审查程序和惩处机制,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受理学术不端行为后,会要求研究机构进行初步核查、正式调查、判断程度,并出具详细书面报告,各高校也建立了包括举报、受理、初步质询、正式调查、裁定、申诉等的审查和惩处机制。(二)国外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做法启示国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开始较早,建立了比较规范完备的防治体系。这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主要启示如下。1.政府重视宏观政策指导。国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出台了详细指导政策,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各个环节,分类细致,执行性高,可操作性强,在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统筹和指导作用。2.学术组织注重内部自律。学术组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行为规范,对研究人员的科研行为做出规定。例如,美国的专业协会会制定规则,倡导科研诚信和操守;英国和德国强调学术自治,资助机构对内部组织和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高度重视,建立起一整套行为规范、调查和处理流程,着力打造诚信、自律、规范的学术环境。3.高校重视科研诚信教育。整治学术不端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研究人员的学术道德品质。美国高校专门开设了科学伦理、学术道德诚信教育类课程,帮助科研人员树立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重点放在预防层面。英国高校除重视宣传教育外,还注重在校园内营造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的良好氛围。4.监督惩治措施有力。美国各机构、学术组织及高校共同参与,如高校调查及处罚不力,联邦机构将接管调查,情节严重的高校会被禁止申报资助。例如,针对前德克萨斯大学健康医学中心林宜斌(Lin Yibin,音译)博士后的学术不端事件,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的调查报告指出,该博士后故意伪造、捏造和剽窃已发表论文(已被撤回)和手稿中的数据和文本,列出了具体论文、具体标题、具体网址,有理有据,全部公开,并指出该博士后未来 10年内将不能参与美国政府任何机构签订的任何合同或分包合同,该调查报告在表述上没有使用任何模棱两可的词汇,调查细节完全公开9。而近年内,国内一些单位的调查结果大多使用“图片误用”“处理不严谨”等表述,做出的处罚大多为科研诚信提醒谈话、通报批评、深刻检查10。此外,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出台了非法向学生出售论文入刑的法令11。只有采取有力处罚,才能让研究者抱有敬畏之心,才能加强自我约束,共同维护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5.程序执行以人为本。国外在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执行过程中充分保护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的权益,充分尊402023.9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重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的信息保密权、恢复声誉权和知情权。在行为尚未定性有待进一步查证时,严格保密所有调查信息,如调查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不成立的,会及时以公开方式恢复被举报人声誉,并进一步调查举报人是否存在恶意举报的问题。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告知被举报人相关情况,维护其对整个案件的知情权。五、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对策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2。加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力度已刻不容缓。鉴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较多,需要多方参与协作、综合防范及治理。导师、高校、编辑、政府和公共媒介等要协同努力,共同构建起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控体系,防微杜渐,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一)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制度1.出台学术不端行为法律规范。制度是根本保障,国家应出台单行的规章制度、法律规定。目前,现有的学术不端政策规定大多为软法规范,而只有法律进行硬性约束才能加大打击力度,明确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情形、认定及处理规定,尽可能避免兜底性表述,对于未来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可通过修订规范的方式来补充;很多高校的学术不端制度大多是概念表述,学生如何把握及管理部门如何认定都比较困难,规定不具体,留有操作空间。2.建立完整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程序应涵盖受理、调查、听取陈述和申诉、送达、保障当事人隐私权及检举人保护权等,流程应合理合规,才能既实现惩处学术不端行为人,又保障其基本权利不受侵害。3.强化期刊编辑出版制度建设。一方面,编辑部应通过网站、微信等各大平台发布学术道德公约,要求研究生投稿时应附上无学术不端行为声明,并在审校各个环节重点监查稿件是否有学术不端问题。另一方面,编辑部应遴选一批学术造诣高、学术声誉好、认真负责的业内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建立公平、公正的审稿制度。此外,还应畅通审稿人与编辑的沟通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与编辑沟通,由编辑反馈给作者,这样既能保障作者的知情权和申诉权,也能提醒作者今后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4.加速完善新的学术监督机制。高校应以国家规范、法律为指导,以更加科学、严谨、主动的姿态,与公共媒介的监督形成良好互动,主动承担起营造风清气正学术氛围的主体责任。如进一步细化规范内容,制定符合高校情况的学术规范,将学术道德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好;健全监督机制,依据不同的违规行为,视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应的惩罚;可考虑将学术道德表现纳入个人档案,在研究生群体行为心理中形成有效的震慑约束力。(二)加强学术规范普及教育杨玉圣等人在 学术规范导论 中指出,在现代学术体制下,作为学术研究者,只有受过严格的相应的学术规范教育、专业培养和学术训练,有章可循,方能入其门、得其道13。要彻底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除体制机制外,还需要加强学术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1.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培训。高校可以通过印发入学手册、举行专题讲座、定期授课等多种形式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贯穿导师培训、学生入学教育及后期学习等各环节。持续性的学术规范教育能让导师和研究生充分认清学术不端行为的极端危害,加强对不良学术思想的主动抵御,实现对学术不端行为“不敢为、不愿为、不屑为”,净化高校学术环境。2.建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预警和宣传网站。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介入程度越来越深,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进行预警、培训和教化。如各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模块,采集举报学术不端行为材料、报道学术不端行为案例、普及学术行为规范等。3.把牢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包括教学、选题、研究、中期考核等。培养单位、任课教师和导师应加强对上述培养环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引导、指导、检查和督促,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如2018 年,清华大学首次推出学生课程论文查重服务,加强对学生教学环节学术规范的把控,检测包括横向检测、纵向检测和校内互检,将论文与系统已有数据、往年课程论文及其他学生论文进行比对,监控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14。(三)制定科学的研招标准和培养方案1.严把招生质量,重点考察研究生学术素养。招考时除考试成绩外,还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研究成果和道德素质,选拔素质突出、科研潜力较大、研究兴趣强烈的学生;适当扩大直博生的招生比例,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这样可以极大缩小未来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率。2.加强分流淘汰,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办法。据 2021 年光明网报道,国外高校博士研究生分流率约为30%,而我国则不足 5%15。如能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通过考核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则能保证在读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此外,高校在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部分高校一味追求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排名,以论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结合学校定位、学科建设情况,设置适当的科研论文要求。论文发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适度的压力必不可41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9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处理体制机制构建研究少,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进行辅助,激励引导研究生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多出学术精品;此外,高校还可加强常态化学位论文事后抽检,倒逼研究生严格遵守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四)充分发挥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引路人,导师的治学态度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一,要加强导师的岗位管理和遴选聘任,要求导师自身恪守学术道德,做到学术自律。第二,导师要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和监督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论文撰写,要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负责;处理学术不端时,还要视行为发生的情节、动机和影响,实行严厉处置。第三,要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引导导师把握好培养质量和培养数量之间的关系,保证导师对每个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和指导时间。第四,要重视对导师的多维考核和评价等因素的导向作用,加大育人的具体要求和权重,强调导师要重视育人效果、发挥育人功能。(五)调动全社会共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尽管高校内部也有专门负责监督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但这些监督机构往往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查处实效性低、透明度低,效果有限,因此有必要依靠公共媒介和社会力量进行综合监管。公共媒介的监管既能增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透明度、公平性,也能间接给行政司法监管施加压力,鞭策其有所作为。各期刊编辑部可通过在期刊主页、公众号发布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帮助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对一经确认的学术不端行为,应予以公开,及时撤稿,并将作者列入“黑名单”。六、结束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国家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随着科技竞争加剧,科技“卡脖子”问题更加突出。学术研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学术环境的公平公正是学术精品产出的必要条件。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加快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历史重任。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处理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通过梳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危害,研究分析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经验及启示,提出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控体系的策略。策略主要从健全制度建设、加强规范普及教育、制定科学招生标准和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强化监督 5 个方面入手,预防为主,监管为辅,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植入到研究生思维方式中,切实提升防治效果。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40 号)EB/OL.(2016-06-16)2022-10-07.https:/ 2021 年林宜斌博士后调查报告EB/OL.(2021-02-04)2022-10-07.https:/ori.hhs.gov/content/case-summary-lin-yibin.10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EB/OL.(2021-01-21)2022-10-07.http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