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当我们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后,最后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以某种恰当的形式传达给其他人,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就是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来说,研究报告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研究报告撰写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这一成果对社会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将研究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研究报告所应具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进行介绍。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一、研究报告及其类型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告诉有关读者,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等。描述性报告与解释性报告根据研究报告在性质和主要功能上的不同,我们可将其区分为描述性报告和解释性报告两大类。描述性报告(descriptivereport)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对于那些以弄清现状、找出特点为目的的描述性研究来说,这种报告是其表达结果的最适当的形式。本书附录中就有一份描述性报告的例子(见附录三)。解释性报告(explanativereport)的着眼点则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报告中虽然也有一些对现象的描述,但一方面这种描述不像描述性报告中的那样全面,那样详细;另一方面,这种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合理解释和说明现象的原因、解释和说明现象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或前提而存在。简而言之,是为了解释和说明而作必要的描述。从撰写要求来看,描述性报告首先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而解释性报告则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力图给人以合理的和深刻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报告的这种区分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或者说,研究者在实际撰写研究报告时,往往难以把描述和解释截然分开且仅取其一。在许多情况下,一份研究报告常常同时兼有描述和解释这两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