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从解构主义的视野解释创伤,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创伤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美国的创伤文学批评以耶鲁大学为阵地,耶鲁大学法语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秀珊娜·费尔曼(ShoshanaFelman),心理治疗临床医学教授杜丽·劳布(DoriLaub),英语文学教授、著名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哈特曼(GeoffereyHartman)以及他的博士生凯茜·卡鲁斯(CathyCaruth),是耶鲁创伤—解构理论的主要代表。创伤理论在1990年代的出现,是对解构主义理论文本中心主义的、反历史的、去政治化的文论话语的一种纠偏,或者说为解构批评注入了伦理和政治的活力。关于创伤与解构理论的关系,SuannahRadstone这样写道:“对创伤理论的出现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是解构理论。创伤理论帮助人文学科走出了由解构等理论提出的危机和困局,而又没有放弃它们的洞见。”a凯茜·卡鲁斯是解构主义创伤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代表。她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埃默里大学以及康奈尔大学,代表作有《创伤:探索记忆》(Trauma:ExplorationsinMemory,1995)、《未被认领的经验:创伤、叙述与历史》(Unclaimed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andHistory,1996)、《历史灰烬中的文学》(LiteratureintheAshesofHistory,2013)及访谈集《倾听创伤》(ListeningtoTrauma,2014)等。卡鲁斯的创伤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又融入解构主义——尤其是德曼解构主义——的视角,在文学批评、精神分析领域均有极大影响。JoshuaPederson曾将卡鲁斯、哈特曼、费尔曼和拉卡普勒(D.LaCapra)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四位创伤理论家。b依笔者之见,如果以创伤研究作者简介陶东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东广州,510006)。aTomToremans,“Deconstruction:TraumaInscribedinLanguage”,TraumaandLiterature,EditedbyJ.RogerKurtz,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8,p.51.bJoshuaPederson,“TraumaandNarrative”,TraumaandLiterature,EditedbyJ.RogerKurtz,p.100.2023年第8期陶东风[摘要]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又融入解构主义的视角,在创伤文学批评领域影响极大。现代创伤概念强调:不同于有意识地得到控制的叙述记忆,创伤记忆没有被意识、理性、认知与叙述框架整合,这种本真性使其具有直达事实真相的能力,即所谓指涉性或指涉功能。但这也带来再现和传达的难题。我们必须放弃通常对于理解的期待,并将之视作进入新知识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