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对写意的理解“写意”溯源写意一词在元代的绘画典籍中已经出现,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提到,北宋僧仲仁画梅“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其主张创作的关键并非注重形似,而是意的彰显。在更早的画论中,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南朝宗炳提出了“畅神说”,北宋欧阳修提出了“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观点,还有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写意精神的重视。写意的“写”传统写意的理解主要包括“写”和“意”两个要点。其中,“写”是指书写性。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受书法的影响,历代画家有过诸多论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工画者多善书”的说法。张僧繇善于吸收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使得画面具有书写性的意趣。赵孟𫖯在《秀石疏林图》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黄宾虹提出的“如折拆股”“屋漏痕”“如锥画沙”等用笔要求,不仅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绘画。由此可见,中国画的要求不仅是“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还应该“无往不复,无垂不缩”,进一步着意于用笔的“书写性”与“水墨感”。“意”的理解写意中的“意”,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情趣个性等,是一种主观精神的体现。研究“意”字的构成可知,其是由“音”和“心”两个部分构成的。石涛提出的“画者从于心者也”和“画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的观点,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性和情感表达。因此,写意是人本真的自然流露,是表达心中的“意”。通过对客观物像的“凝神静虑”“体察万物”,以情造像,以意传神。▚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因此,人物画家必须研究人的形象。首先,严格的造型基础是画好人物画的关键。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人物画家都曾强调人物造型真正意义上的水墨人物画鼻祖是北宋的石恪,其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其在用笔上否定描摹而提倡“书写”,在形象上反对“拘以体物”而中意“不似似之”。其中还涉及人物画的造型问题。这里所说的“造型”并非特指传统人物画的造型,而是在“引西入中”的写实主义的造型手法的影响下,用笔墨表现客观物象而形成的“造型”。如何把自然对象转化为笔墨结构、转化为我的意象造型,是每一位画家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主要从对写意的理解、人物形象、造型定位、“书写性”等方面探讨写意人物画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