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记忆——关于贡布里希艺术心理学的思考162李琦(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摘要]在贡布里希的研究中,涉及大量古典文献和许多现代科学的分支,使其理论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科学的精确性。本文从不同视角阐述贡布里希在艺术心理学方面的思考,具体从错觉论所涉及的视觉的真实性、图像的象征性、图像意志等的不同运用来展开讨论。[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心理学;错觉论;再现风格史[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4-0162-05收稿日期:2023-03-26作者简介:李琦(198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①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艺术错觉理论与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研究》(18HQ037)阶段性研究成果。心灵的记忆——关于贡布里希艺术心理学的思考①在西方的艺术王国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巴洛克教堂的天顶画中都具有拟人形象,其生动有趣,丰满而欢快,这些画面中往往都包含着一定的寓意。我们知道图像一般都具有两种功能:再现功能与象征功能。一幅画面可能再现某物,也可能象征某种理念。但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想,画里也许会具有另一种象征,通过这种象征,图像就变成了画家心理的表现,这一心理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这些功能都是人为的理性分析加以区分的,一旦抛开这种理性分辨,其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名称与载体,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都将混为一谈。但是,不可否认,人类喜欢这一朦胧区域,这些错觉感的相互交织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在人类的语言之中大多数都是抽象名词,但人类又十分喜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使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为生动,这也许就是为何在艺术品中要采用某些拟人形象的原因。而这些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所表现的图像及其象征的或再现的问题与错觉表象背后的寓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怪乎,人们称《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象征的图像》构成了贡布里希(Gombrich)艺术心理学结构的组成部分。一在贡布里希的《象征的图像》一文中,他开门见山地引用了普吕什神父(Abbepluche)对于寓意画讨论的一段文字,指出“学识渊博的神父在这段话里要说的是,寓意画的设计要清晰易懂,符合18世纪的趣味。他希望寓意画中只使用一看就懂的图像。19世纪的批评家们在这方面又进了一步,他们认为,寓意画只不过是一种图画文字,画家们只不过把概念性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