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文艺杂谈一、进步的民族观与民俗文化史料岑参两次作为唐朝的西域节度使判官入塞,在边陲地区任职,多次亲历边塞军事活动,其创作的诗歌也都展现了边境两军交战、少数民族与我军的军事交往。如:上将新破胡,西郊绝尘埃。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幸得赵幕中,托身侧群才。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1]这首诗,通过一些如“破胡”“绝尘埃”“寂边城”“抚剑徘徊”这样的边塞军事意象来表达岑参渴望唐朝军队能够平定边境,减少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摩擦,为在边塞生活的人民带来和平的环境。这首诗末句岑参自责不知“安边计”,不能为国家平定边事,也不能以此获得功名,人生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的失落情感与前几句诗美好愿景的乐观心态形成对比,虽然表达的是安边报国的志向,但是也可以侧面看出在当时的西域边陲是并不太平的。再看另一首诗: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选)[2]这首诗是岑参送军出征时所作,写到了“急风”、“冻石”、“厚雪”这一类意象,营造出了天寒地冻、寒风刺骨的自然环境,还写到了“马蹄脱”这个意象,又侧面强调了天气寒冷的程度,由此向人们展示了边塞作战的艰苦环境,以及将士出征前奋勇杀敌的报国激情。通过对唐朝军队与个人志向的军事摹写,暗示了当时少数民族与唐朝政权之间是存在摩擦的,岑参身为边疆官员,是有着保境安民、平定边境动荡的伟大志向的。有学者认为,岑参的边塞描写战争的诗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即区别了秦汉以来中国“华夷之辨”,提体现了唐代人夏夷观念的淡薄以及进步的民族观。[3]岑参的边塞诗体现了他大一统的民族观念,他对少数民族并非持有排斥的态度,恰恰相反,他是渴望胡汉之间能够友好交往的。因为他的西域诗不仅写到了军队和胡汉交战,还写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场景。专写虽然这类题材的诗篇较少,但是从仅有的几首诗中也可以窥见一二。见《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4]中写到了思乡愁绪情到浓时闻曲落泪情形:“一曲琵琶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是酒宴上的歌舞表演项目,在与汉族同仁聚会的夜宴中出现少数民族乐器表演,可以见得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有好的。比较典型是岑参在西域任职的后期所作的一首《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鋌歌》[5]这首歌描写的是一次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