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PRACTICE098“双减”政策落地推行后,各地中小学校按照要求部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实施各种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家长接送难、辅导作业难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作为数学老师,笔者意图分享小学数学课后服务课程教学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如何进行。一、数形结合提升基础服务中的驱动性在完成基础课程作业后,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高效的课后作业,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时,课后服务课程安排制作年历卡的操作活动。在美术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们结合“年月日”所学知识,设计制作年历卡,分享年历中重要的节日、特殊的日期等数学信息和一些与日期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从枯燥的习题中解放出来,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结束后,课后服务课程设计“画数学”活动,学生们画出心中最初的数的认识,建立初步的数的相关概念。学生们的笔下,数字“5”可以是5只小鸭,也可以是5棵柳树、5栋房子或者5个家庭。这种将数量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形或具体事例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对数产生更深的认知。二、“寓教于学”唤醒拓展服务中的趣味性游戏与数学课堂搭配,寓教于乐,学生们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并从中收获数学的知识,获得更高级的满足感。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出二十多种适宜低段课堂教学的游戏,把教学中复杂的认知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跳跳糖”“背靠背”“猜拳跨步”等游戏,可以复习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基数、序数、间隔数等;“过河闯关”可以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开火车”可以训练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与估算;“我是司机”可以复习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些综合性强的课堂游戏在动手操作、思维反应、社交活力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形成默契的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形象、逻辑、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实现更好的创新。中段课堂教学时,笔者在课后服务课程加入更高阶的智力游戏激发学生趣味学习,例如设置“玩转魔方”智力大比拼,既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又提高了意志力。再如,举行“快速还原”大比赛,自愿参赛的同学将魔方交给对手进行变形,各自计时开始还原,用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