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第14期(总第812期)科学咨询·243·教育论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小学课堂要求活跃课堂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重视,但课堂中的学生主体的问题行为影响着教师的有效教学和课堂秩序,因此成为课堂学生管理的焦点。通过分析小学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成因,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提高教师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一、课堂问题行为概述课堂问题行为又称为课堂违纪行为。不同专家学者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最经典的定义是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lindgren)发表的,他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邵瑞珍指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2]综上本文采用了以下说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当中表现出来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阻碍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相关行为。[3]二、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成因(一)学生方面因素1.性别差异在小学阶段课堂中,男生比女生有更多问题行为。在生理方面,男生身体发育的力量方面要快于女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在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女生学习的动机更强,且偏向于内部动机,男生则反之。在个性特征方面,小学阶段男生自控能力更弱,在课堂上容易产生外显性问题行为,而女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因此,从小学课堂表现上来看,男生会比女生产生更多的课堂问题行为。2.生理因素学生在生理上的障碍也会引起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如先天性的感官缺失或感官失调会导致口吃或认读障碍,进而引起逃避学习或脱离课堂行为;另外,由于神经发展障碍或是迟缓所造成的多动症现象也会造成问题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容易波动等情况。3.心理原因学生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小学生处于学龄期,其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他们渴望肯定又害怕失败,容易逃避。因此该阶段学生会通过大声喧哗博取老师的注意。学生认知能力高,无法满足所学难度知识,课堂上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低则会产生畏难或躁动的情绪。(二)教师方面因素1.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自身管理方式的选择。若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