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A.德育目标B.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C.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D.以上都是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A.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等同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包容的关系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A.卡普捷列夫B.乌申斯基C.桑代克D.赫尔巴特4.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D.陶冶法5.在陶冶教育中,采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A.思想品德课B.情感陶冶C.环境陶冶D.艺术陶冶6.学校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A.基础和保障B.源泉C.动力D.原因7.职业倦怠的概念是1974年由心理学家()提出的。A.费登伯格B.布鲁纳C.罗杰斯D.奥苏伯尔8.利用校园的花坛、草坪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说服教育法9.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后又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杜威10.在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形象是()。A.皮格马利翁效应B.移情型学生观C.刻板印象D.评价型学生观11.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道德认识B.陶冶道德情感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应做到()。A.传授丰富的知识B.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C.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D.完全遵从学生自由发展1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促进者B.研究者C.组织者D.开发者14.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强调()的重要性。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5.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霞的道德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16.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A.连锁性感染B.互相监督C.互相帮助D.遵守纪律17.皮亚杰认为,()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A.7B.8C.9D.1018.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特别是德育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说明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A.道德养成过程B.道德活动过程C.道德学习过程D.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