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跳跳》教案2课型:设计应用教学目标:1、掌握纸弹簧的制作方法,了解纸弹簧的形态特征。2、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3、体验美术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玩具。教具准备:各种彩色纸、剪刀、胶水、范作。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我们教室,好玩吗?(边唱边出示玩具)你认识它吗?想不想知道这些蹦蹦跳跳的玩具是怎样做成的呢?我们今天自己来动手,也来开一个不一样的玩偶party,好吗?出示课题:蹦蹦跳跳二、探究质疑,掌握方法:1、老师还带了几位可爱、活泼的玩具,它们就在你们身边,赶快找找,(指生带着玩具上黑板尽情玩一玩),让其余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变化(捏住后松开弹起),发现玩具有什么的特点?(会伸缩、会摇晃)。2、问题讨论:小动物会动的地方在哪里?它像什么?给它起个名字(纸弹簧)。3、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后,将这几个玩具分发给各组的学生,让他们观察这些玩具是如何制作而成的。(1)感受纸弹簧的弹性及活动的特点(摇一摇,捏一捏)。(2)同桌通过观察或拆开老师发给的纸弹簧,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制作。(3)师:我想请一位小老师给大家讲解纸弹簧的折法。(视屏展示)教师采访提问:①你发现纸弹簧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②纸条的长短和宽窄与制作后的弹簧长短粗细有什么关系?③你还会其他编法吗?4、各小组汇报制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些玩具是在纸弹簧的基础上通过剪贴添加而成的。5、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大类蹦蹦跳跳玩具的特点:观察玩具的那些地方用了纸弹簧?为什么用在这些地方?①、利用纸弹簧做身体,在它的基础上添加四肢和头部,玩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按,它就能蹦蹦跳跳。②、利用纸弹簧制作身体的其他部位,提起来就能手舞足蹈。如长颈鹿的脖子、四肢;乌龟的脖子、四肢、尾巴等或用铁丝做弹簧制作小玩具。(能活动的地方就可以用小弹簧。这样小动物或小人物就能活蹦乱跳了。)三、设计构思,创作表现。1、构思:学生先小组或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构思和想法(玩具哪些地方用了小弹簧)2、讨论总结:3、制作步骤:1)根据需要制作大小适当的纸弹簧。提示学生注意做身子的纸弹簧要适当的厚一点,要有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支撑头和四肢。2)利用彩纸运用剪、贴、折、插、画等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