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136就业与保障2022.12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优化对策研究文/王雄曹解宸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着社会发展及大学生个人发展,大学作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应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教育就业能力培养观念落后,存在教学评价不科学、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完善学生就业评价并做好就业帮扶等工作,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各方面支持。关键词:就业能力;创新创业;就业帮扶和指导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很多高学历人才迫于就业压力,选择送外卖、送快递等基层工作,成为灵活就业人员,这无疑造成人才浪费,也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发展。教师应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积极开导学生,让学生具有应对就业压力的勇气和决心。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线上业务、线上办公等深入推行,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工作机会。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协助学生完成创业创新实践,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时代社会适用型人才提供有利条件。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意义(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具体的社会现状了解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创新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因此,需要学校组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需要按照什么程序进行。让学生经历项目考察、项目研究、项目申报、项目落实等环节,感受具体的创业程序,或者让学生模拟创业项目,体验创新创业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学生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为学生制造创业障碍,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困难,才能创业成功。其次,创业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创业不可能一蹴而成,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创业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对策,而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最后,创新创业具有社会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需要鼓励大学生将创新创业引入社会实践,了解国家政策、创业风险、社会现状等,基于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