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之路中国传统手工艺起源于石器时代,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学会了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比如看到石头从高空落下能破坏砸中的物件,便理所应当地模仿起来,生活的种种经验以及人类的理解和模仿能力促使了各类工具的诞生。虽然早期的工具都比较粗糙简陋,但是随着生活经验的逐渐积累,生存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掌握了进一步加工的方式方法,从而制造出了多种不同功能形态的石制工具。后更将原材料延伸至骨头和木料,社会也逐步完成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随着人们对火焰的理解不断加深,从一开始的恐惧转变为了将其作为工具进行使用,依赖于火焰的照明及温暖属性,人们得以在寒冬及夜晚时段正常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制陶工艺也开始初具雏形。陶器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思维,石制、骨制、木制等工具只是对自然物进行形态层面的改造,而陶器则是在火焰的介入后完成的性质层面的改变。此外陶器具有造型多变的属性,既能造出生活用的器皿,用于储水、烹饪,也可以造出生产用的工具,用于狩猎采集。工具的更新迭代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也由此开始朝向原始农业过渡,为后期封建[1]社会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秦朝可谓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开端,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水平相较于原始社会都有了显著提高,这些都间接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发展,行业内也开始呈现出精细化分工的趋势。[1]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手工业,因为这是提高国家生产力必不可少的,虽然在每次朝代更迭之时,社会经济都大受动摇,但是当政权稳固之后,都会注重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尤其元代时期,蒙古人十分重视工匠,每次攻略城池之后都会优待工匠,让其为自己所用,这种制度也是促使元青花风靡全球的因素之一。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到清代时期更加成熟,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规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在行规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同时还有部分优秀的工匠善于总结,将自身掌握的技艺准确而通俗地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著作,这些著作的留存也促进了近现代社会的稳固发展。非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可以知道,“传统手工艺”是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范围内的,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6年由国务院批准发布,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制陶、制瓷、烧窑、纺织、扎染、雕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