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三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乐官伶州鸠向周景王解释音律,将武王伐纣时“月在天驷”的天象一“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解释为:周人祖先居后稷之官,善抚农事、不废田亩,使民有食、安居乐业,这便是周德的由来。这一解释可以说明,在周代A.君主的仁德受天命主宰B.平民百姓实现安居乐业C.礼乐制度是国家之根本D.治国理念凸显人文色彩2.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A.礼法兼用B.执法要因人而异C.严刑峻法D.法律应及时变革3.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所载汉代经济活动(部分)。据此可知,汉代A.豪强地主威胁社会秩序稳定B.豪强地主成为社会重要力量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4.唐高祖武德年间,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供宰相集体议事:高宗永淳年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被纳入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将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和礼部等机构引入中书门下,此后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变迁A.服务于君主专制B.强化了中央集权C.使相权合三为一D.扩大了统治基础5.南宋慈幼制度不断发展,其得以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田产,使之能够连续不断地获得钱谷,再由地方社会乡贤、乡大夫对其进行管理,从而持续资助贫户抚养孩子。这体现了A.人地关系紧张情势的缓解B.南宋重视土地的再分配C.官民协调推动了地方治理D.人口短缺影响社会发展6.右图为元代宫廷画家刘贯道所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画面中忽必烈被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其威武的身躯与非凡的气势显露无遗。这幅作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B.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尚武精神C.展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显示了风俗画作的神韵意趣7.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下令“允许私人自由采矿冶铁,按产量纳税十五分之一”,但同时规定“铁矿场每处只许一炉,多不过五十人”“若有多聚炉丁及别省人称首者,即便拿获,钉解所在官司,从重治罪”。这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B.民营铁矿业发展规模较大C.铁矿经营政策较为保守D.经济法规加重了百姓负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