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三部分政治与法治专题七全面依法治国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实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作用: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4)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基础篇法的起源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易错提醒:准确理解平等平等是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公民守法和国家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要把平等理解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的义务。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反对一切特权。平等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等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5)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