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下面,我们将从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中国增长模式的碳成本、面向“双碳”的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这一主题。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中国增长模式的碳成本面向“双碳”的协同发展目录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1气候变化的原因与严峻趋势相关数据表明,近两千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与确定。如果只考虑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会如此显著的,而恰恰是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如此明显。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常复杂而棘手的科学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挑战。从全球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来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难题,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是空前的从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包括人口、GDP、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旅行在内的多方面数据,都呈现出增长得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样一系列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变量都是高度相关的。人类活动带来的地球系统各个变量的快速变化,其直接结果就是让地球不堪重负,地球系统的运作正在脱离安全范围。平衡经济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并不是很多对于升温明显背后的原因,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总体上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从整体上来看,气候变化也正在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非传统安全风险,全球尺度上的各种灾难性事件风险正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总体上,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负面的。减排是一个重要任务,而且时间紧、任务重2016年,全球17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然而,按照现在的趋势,2℃的目标已经难以将影响控制在安全区间,1.5℃将是一个更加刚性的目标,但其减排要求显然也更高、时间也更紧。从全球数据来看,1955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主要有几个重要节点,一是三次石油危机,二是三次国际气候行动,同时2019年以来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控制在2℃需要到2075年实现零排放,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