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_王晓东.pdf
下载文档

ID:316354

大小:1.96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地下 公共 空间 一体化 设计 策略 王晓东
164工程设计 2023 年 第 02 期 总第 130 期 工程技术研究当前土地用途管制对城市扩展实行紧束管制,城市的地下空间被认为是潜在的空间发展资源,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与内涝等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韧性。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在规模与种类上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暴露出功能单一、系统性不足等问题。研究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体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王晓东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Integrated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WANG Xiaodo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052.DOI:10.19537/ki.2096-2789.2023.02.作者简介:王晓东,男,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村庄规划。1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概述1.1 地下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被认为是城市中,存在于建筑实体的开放型空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 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在城市开发与社区建设中促进良好的社会交往、恢复城市活力的关键。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在广义上是位于城市地下的公共空间,包括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库、地铁站等供公共活动使用的地下空间。1.2 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是相对于起初地下空间的分层设计理念而言的,操作手法上,大致就是通过对地下空间的节点、构筑物、出入口及布局等采取特定的设计手段,实现以地下空间为载体整合人工与自然环境、公共与私人领域、城市功能,达到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立体化、协同化的目的。2 地下公共空间设计难点2.1 心理障碍地下空间作为封闭的空间,在对其设计与利用中,人们的心理障碍成为主要的问题。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在地下空间创造和地面一样的建筑环境,也能通过各种设备使温度、湿度等环境达到人们舒适的程度,但是人们依然会有心理不适感。地下空间与自然要素的隔离,会使人产生封闭感,无法感受到自然的空气、湿度与温度等环境,也无法感知因光影变化而带来的时间感,长期处于人造环境中会产生严重的封闭疲劳感。摘要:城市地下空间被认为是解决诸多城市病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客观存在地下公共空间系统性不足与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文章结合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要求与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管理案例,在厘清设计难点的基础上,从环境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与制度设计几方面总结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关键词: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城市设计Abstract: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many urban diseases.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nd the lag of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nd the cas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traffic integration,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system desig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sign difficulties.Key Words:underground public space;integrated design;urban design分类号:TU92165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 第 8 卷 总第 130 期 2023 年 1 月2.2 法律法规制约理想空间设计的实现,必然要受到既有的空间权属与制度环境的约束与引导。但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及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地下各类专项工程缺乏协调,阻碍系统性设计与实施。地下公共空间种类众多,包括地铁、地下停车场及地下商城等,各种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单位都不同,不利于规划设计成体系的地下空间及既有地下空间系统化建设。此外,法规管理存在局限性。我国传统规划法规权属管理是对地面上二维划分的空间进行管理,影响了地下既有不同权属空间的整合与延伸。3 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3.1 环境一体化设计(1)引入自然要素。引入自然要素主要是引入自然光与自然景色。自然光的引入是破解身处地下空间封闭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人们总是会将其与花、鸟等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环境联想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生命力与活力。自然光的引入方式包括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直接采光的具体手段有天窗、采光井、下沉广场等,地下商业空间常围绕采光井布局店面;间接采光的具体手段有镜面反射采光、光导纤维采光、主被动式导光系统等1。自然景色如瀑布、树丛等的引入,能给身处地下封闭空间的人们以听觉与视觉的放松。自然景色引入设计手法有两种:一种是间接呈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例如苏州的太湖新城地下空间设计,新城中央商务区通过投影技术,将太湖水面景色呈现在“水盘天窗”上,使身处地下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太湖的灵动与神秘;另外一种是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将地面上的自然景观直接引入地下公共空间,例如加拿大的汤姆音乐厅,其北侧设计有与城市地下公共步行道等高的下沉式庭院,庭院内布置有水池、景观石、观赏植株等,充当室外音乐厅的作用。(2)参照地面建筑环境。参照地面空间走向与肌理,塑造熟悉的方向感与视觉效果。经典案例是日本的天神地下街,其空间走向是沿地面主要道路方向展开的,使置身其中的游客可凭借对地面空间的记忆具有一定的方位感。并且其商业通道的地面与沿街墙体的纹理材质采用了与地面商业街一样的风格,达到了视觉上美观,同时让游客有置身地面的亲切感。(3)空间与标识引导。针对空间迷惑感,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方向指引,存在空间形态指引与标识指引两种方法。空间形态上要求地下空间平面尽量采用简单的方形与矩形等形状,衔接形式也应当尽量简单,地下街等宜采用一字形、T 字形等,增强地下空间的可识别性。标识引导可对空间信息进行最直观的表达与引导,因此可在地下轨道交通空间中设置多形式的引导标识表达位置、导向、时间等多种信息。3.2 交通一体化设计(1)优化步行出入口。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是人的引入,人流的引入是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也是地下公共空间活力的来源。优化步行出入口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密集出入口设置,增加出入口数量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增加地下空间可达性的方式,例如,日本东京新宿站通过密集的出入口及地下连廊,将地下空间与周边的建筑群体紧密结合,2 km2范围分布有上百出入口2;第二种是对出入口进行节点设计,出入口是城市地面空间与地下空间之间的过渡场所,出入口是空间与心理的过渡空间3,即从地面的自然舒适至地下的略微幽闭的心理过渡,以及从宽敞明亮的地面空间至较为狭窄通道的空间过渡。最常见的过渡手段是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半地下半幽闭特点是这两种空间过渡最好的载体。另外,也有在出入口设置玻璃塑料等半透明构筑物以过渡明暗与宽窄的出入口形式,同时也能起到让自然光渗入地下的作用。(2)地下地上交通系统整合。轨道交通建设是目前我国各地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契机,是地下交通空间的核心,组织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整合的关键与目标是使地下地上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减少交通干扰,创造良好的地面步行生活环境。以日本东京新宿站西口为例,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与换乘的同时达到出入口顺畅衔接。作为地下汽车与公共汽车的交通枢纽,广场中心以转盘式车道组织引导社会车辆有序驶入地下,减少对步行及其他交通流的干扰。地下一层为中央广场,提供与巴士、地铁与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进行换乘的空间,地下二层则为拥有 400多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地上空间则是高架的步行平台系统,链接新宿车站与周边的百货大楼,并作为周边商业设施的步行廊道。新宿站的地上地下交通立体化不仅限于西口广场这一节点。新宿整个片区地形为阶梯状,新宿的地下空间体系也顺势呈阶梯状,各梯层的交通出入口与地面交通、广场商城等同高度衔接4,地下地上交通立体化,以及促成商业绿化等环境立体化,淡化人们的地下地上的差异意识,消除空间界限。166工程设计 2023 年 第 02 期 总第 130 期 工程技术研究3.3 功能一体化设计(1)丰富的业态置入。地下空间功能业态置入,可将城市活动引入地下,是吸引人群的关键,释放城市地面功能额外的承载压力。地下空间在提供商业机能以及衍生服务的基础上,还应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例如,得益于东京的地下空间规模的庞大,在街头少数的商业节点外基本看不到行人,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在地下空间解决。其节点型与区域型地下商业空间,形成了一个地下城市,配置有维修店、咨询处及便利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办公、展览、餐饮等功能。(2)地下与地上功能整合。地下与地上功能的整合,是通过整合地下公共空间与地上各功能载体建筑的地下空间实现的,加强二者的连通性,整合公共与私人空间。地下地上功能整合的意义在于增强各功能点的联系性,依靠地下间的交通功能,削弱打破了原有地面各个节点间的联系障碍,并且可以使二者互为活力来源,提升所在区域的韧性。除了考虑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物的连通性,一体化设计要求地下地上功能强度与布局的协调。大型的地下公共空间基本都是围绕地下轨道交通节点形成的,因此,地下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地面的布局规划被要求在竖直方向上围绕地下轨道交通枢纽集中集约立体化发展,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地下公共空间与其他建筑功能节点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整合程度。以济南 CBD 规划设计为例,商务区轨道交通网络为“四线七站”格局,在商务区最中心的两轨道交通线路交汇的枢纽处,规划设计有塔楼群,为整个片区地面开发强度最高的地区,其地下规划设计为一定规模的地下商业空间,体现地下地上功能整合的立体化设计原则。地下空间规模更大的东京新宿站则相反,新宿站主体交通枢纽周边开发强度在整个地下区影响范围内较低,因其出入口周边集聚的多为歌舞伎町等文化娱乐场所,其功能整合较侧重于文化娱乐方面,高层商业办公则在新宿站较远的位置。3.4 制度设计(1)建立统筹设计管理制度。完善地下空间政策体系,对地下空间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其各个部门进行统筹引导,使得多部门职能在统一框架下运行。以青岛市为例,其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法制管理体系建设较为全面。加强地下空间统筹规划设计,指导地下空间有序建设。青岛市编制完成青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20142030 年),系统构建地下公服、交通、防灾与市政等综合功能体系,并指导完成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且,青岛市地下空间体系建设包括海洋地下空间的资源开发利用,致力于通过系统性地下空间建设,改善老城区交通环境,保护历史风貌。因此,需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为其提供制度保障。青岛市开展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围绕地下空间资源综合有序利用,对管理体制、规划、用地、建设、不动产登记等开发利用全流程进行系统性规定。(2)完善三维权属管理制度。完善地下空间权属管理,进行产权登记和分层管理。创新传统依附于地面的二维权属界定方式,对附属于地面用地及独立开发的地下空间进行三维权属界线明晰,展开产权登记。通过对不同分层进行权属登记,以便于灵活出让等后续管理。例如,上海市对地下空间的分层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