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校园主渠道推动的畲语保护与传承.pdf
下载文档

ID:3120827

大小:1.4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校园 主渠道 推动 保护 传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福建畲族人口共有37.47万人,1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0.2%,占全省112万少数民族人口的33.5%。宁德俗称闽东,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设区市。根据宁德市民宗局2022年12月提供的数据,宁德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3.03万人,其中畲族人口20.52万人,约占全省畲族总人口的1/2,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4。全市设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民族(畲族)乡,有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县5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59个,少数民族村246个(其中畲族村239个、回族村6个、壮族村1个),少数民族自然村约1000个,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畲语就成为历代畲族人交流互通和畲族传统文化、历史等传承的主要渠道和载体。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符号,对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播与普及起着关键作用。畲语跟畲族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畲语的传承与保护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畲族文化,他在 摆脱贫困 一书中指出“畲族文化为畲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让畲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2然而,在经过畲汉的长期通婚、混居后,畲族的畲语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3如今会讲畲语的人已越来越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根据赵峰的调查,宁德畲语使用者所占比例约为30%,真正的畲语单语使用者仅在较偏远畲族村的80岁以上老人中零星存在。4畲语的传承不仅仅关系到一门语言的存亡,更关系到畲族传统文化的赓续与繁荣。如任其发展,畲语必然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进一步加强对畲语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畲语的保护与传承重点在青少年、关键在青少年、希望也在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指出“我在几个畲村了解到,有些小姑娘不会梳畲族发型,有的连畲语也不会说。可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对年青人来说,尤其必要”。5学校作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品德修养和提升实践技能的主要阵地,同样也是语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教育和文化传承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有必要从教育角度寻求传承民族语言的一条出路。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语言在当前形势下无疑是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语言的一条有效出路,但它同样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6近年来,宁德市各级各类学校在保护与传承畲语上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畲语专职教师短缺、缺少校本教材、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畲语保护与传承的一个短摘要:宁德是全国畲族人口主要聚集地之一,但随着社会发展,畲汉长期通婚、混居,畲语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在保护与传承畲语上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畲语专职教师短缺等问题。以当地民族中小学为样本,通过调研走访、数据采集分析等方式探索发挥校园在畲语传授、使用、研究和推广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畲语保护与传承。关键词:畲语;校园主渠道;保护;传承基于校园主渠道推动的畲语保护与传承林元敏陈英英作者简介:林元敏,宁德师范学院党政办综合科科长;陈英英,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华侨台胞工作委员会秘书科科长;收稿日期:2022-12-12。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总第145期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板,亟待重视和解决。因此,有效发挥校园在畲语传授、使用、研究和推广等方面主渠道作用,推动畲语保护与传承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对推动畲族文化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一、宁德各类学校在保护与传承畲语方面的成效根据宁德市教育局2022年10月提供的基报数据:目前,宁德市共有民族学校16所(不含教学点和中职学校),其中中心小学11所,初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全市高中阶段少数民族学生3581人,占高中学生总数6.43%;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 29154 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7.27%;在少数民族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7764人,其中80%以上为畲族。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先后实地走访了宁德市教育局、福安市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门,并到宁德市民族中学、福鼎市民族中学等民族学校调研,通过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座谈,查阅相关单位的汇报材料、文件,并就相关单位填报的 畲族教师情况摸底表 宁德市民族中小学师资情况摸底表 等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当地十分重视畲语的保护与传承。2017年3月,宁德市专门出台了 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写畲语、畲歌等畲族文化校本教材,在民族中小学校开设畲语校本课程,并配备畲语、畲歌专兼职教师。当地还将畲语畲歌师资配备纳入了 宁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这在当地教育专项规划中尚属首次。同时,市、县两级教育局还专门成立负责民族教育的工作机构,并抽调人员充实工作力量。地方高校宁德师范学院设立福建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闽东之光”畲族文化教育中心等机构,为闽东畲族文化提供了多维协同的研究与交流平台。该市还成立“民族中学教育联盟”、开展城乡民族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促进各地民族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民族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努力,当地教育系统在畲语的保护与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双语”教学成效突出,被 人民日报 誉为“畲山教育的明珠”。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成立了省第一个“福安市畲族民歌传习所”,获得“全国特色学校”等荣誉;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等学校因申报“畲歌”“畲族银器锻制技艺”“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三个非遗传承项目而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根据宁德师范学院畲族语言研究所在其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所相关成员主持或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 5项,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项目等近 200项,研究成果显著。二、宁德各类学校在保护和传承畲语方面面临的问题通过调研座谈、查阅资料和数据采集分析等方式,发现虽然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在保护和传承畲语上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以下问题:(一)畲语畲歌专兼职教师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民族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具有一定民族语言专长的教师,无法满足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根据相关教育部门上报的数据,以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安市民族中学、福安市穆阳中学、福鼎市民族中学、蕉城区民族中学和霞浦县民族中学等6所畲族学生相对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中学为例,6校在校生共11315人、其中畲族学生3764人,而懂畲语教师仅34人,生师比约为 110.7:1。如福安市民族中学有近 500名畲族学生,却仅有1名会讲畲语的教师;福安市穆阳中学有100多名畲族学生,却没有会讲畲语的教师。而上述6所学校专职畲语畲歌教师仅2名,兼职畲语教师也仅有9名。(二)缺乏统一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根据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的有关规定,为开展学校特色课程和特色教育,通过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开发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地方特色教材。校本教材较以往的老人或者“土专家”传授,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因此,系统地推进畲语进校园、进课堂,首先要有相应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然而根据相关教育部门上报的调查表分析,目前,全市16所民族学校中,宁德市民族中学编写了 畲族优秀传统文化 畲族语言文化,坂中中心小学编写了畲乡情 等校本教材,但仍有7所民族中小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占到总数的43.7%。根据任艳锦的研究,宁德当地许多学校没有开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有的没有编写畲族音乐教材或者教材跟不上教学的实际需要。7这也在另一个侧面-312023年6月应证了当地校本教材编制的不足。同时,各校单独编制的校本教材差异较大、质量参差不齐。(三)课时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因为没有统一的要求,各校在畲语(畲歌)课时设置上也是五花八门,课时量每周 04 节不等。根据相关教育部门上报的数据,在16所民族学校中,每周开设4个课时的学校1所、2个课时的学校2所、1个课时的学校7所、0个课时的3所,还有3所为每两周1课时。造成这种不均衡主要是因为缺少全市统一的校本教材,加上各地畲语畲歌专兼职教师力量和分布不均衡,也给各地教学安排带来较大困扰。比如一些民族学校只开设畲族传统体育课程,没有开设畲语畲歌课程。(四)缺乏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据了解,该市各县(市、区)普遍没有建立对民族学校专门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校传统的考核评价往往更加注重学业成绩、综治平安、校园文明、师德师风等因素。没有对畲语教师生师比、畲语校本课程设置和课时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导致各地各校开展畲语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力度不一、形式各异、效果不均。比如,蕉城区民族中学既没有董畲语畲歌的专兼职教师,也没有开设相应课程。(五)家校联系不够紧密根据陈丽冰的调查,45.8%的被调查者在家中与家人交谈时只使用畲语,8.1%的被调查者只使用汉语,46.1%的被调查者使用畲汉双语。8可见相比校园,家庭生活仍是畲族学生使用母语的主要环境。但是,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需要学校给予少数民族家庭更多指导和帮助,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才能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家长保护与传承畲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民族中小学在强化家校联动上普遍做得不够,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更多停留在语数英等主科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等方面,学校很少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畲语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学校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也很少看到家长的身影。(六)民族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多年来,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性支出和国家专项经费投入,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经费构成不尽合理。民族教育投入难以适应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民族学校办学经费、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经费相对紧张。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如上文提到的校本教材编写等往往也是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再比如徐烁昕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问题,他指出,宁德“三月三”等畲族传统节庆因为缺少社会资金的支持很难有效推进,甚至要靠政府部门组织才能开展,资金不足成为现今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最大“瓶颈”。9三、发挥校园主渠道作用推动畲语保护与传承的几点对策建议(一)配齐配强专兼职“双语”教师“人才是第一资源”。尽管当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招聘畲语教师,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地在推动畲语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畲语专兼职教师的招聘力度。建议尽快制定针对民族中小学招收畲语教师的支持办法,使用部分岗位专门用于招收畲语教师,并适当降低招聘门槛。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对畲语教师予以一定倾斜,切实提高畲语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建立全市性畲语畲歌人才库,将有一定专长的畲语畲歌本土人士纳入人才库管理。鼓励和引导各地民族中小学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择优选聘具有畲语畲歌特长兼职教师。同时,加强培训,教育和教研部门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畲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不断提高畲语教师教学水平。本地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相关课题研究,系统地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人才或者少数民族语言爱好者为当地畲语保护与传承提供人才支撑。(二)抓紧编制全市统一的校本教材宁德地区有着相当丰富的畲族文化遗产,如何充分发掘好这些资源,并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是当下畲语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各地各校资源和专业人力不一的情况,建议由市一级组织一批专家学者针对中小学各学段不同特点统一编制畲语的校本教材供全市民族中小学校使用,鼓励一些有实力的民族学校继续探索编制富有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建议建立畲语有声数据库,组织专家学者采用录音、林元敏等:基于校园主渠道推动的畲语保护与传承-32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录像等形式收集语料,在对畲语全面的调查记录、描写分析、整理保存的基础上,形成有声数据库。同时,调查时发现,尽管当地已计划利用3-5年时间把畲语翻译成字词典,但从目前情况看受经费和工作力量等因素影响进展并不理想,建议进一步加快进度。(三)开足开齐畲语课程各民族学校要牢牢把握“双减”契机,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当地实际,开设相应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专兼职畲语教师实行“双语”教学,系统传授畲语知识。建议各民族学校每周至少安排一节畲语母语课,开展畲语母语教学。课程设置上除了畲语畲歌,还可以融入畲族传统的文体项目等。除了常规课程设置外,各校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一些畲语畲歌的兴趣班、研讨班,通过邀请一些畲语畲歌本土人士授课,作为常规课程的补充。(四)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当前,升学率仍然是许多学校的追求目标,因而造成畲语等校本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教学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所谓的主科上。因此,有必要针对民族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评评价体制,将畲语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考核内容,并将结果运用到学校和校领导的评优评先等方面,切实让学校让老师重视起来。在畲语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量认定等方面也应有别于其他普通教师,将校本课程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一项考核内容。通过考核评价传达压力、激发活力,进而推动全市畲语的保护与传承。(五)加强家校联动少数民族家庭文化氛围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10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家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好地挖掘少数民族家庭的文化因子,从中汲取教学的素材和灵感。学校应主动加强家校联动,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保护与传承畲语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畲族学生家庭增强主人翁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畲语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当地传统的“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畲族文化节有利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互动,强化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共同营造具有浓郁氛围的畲语传习环境。(六)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保障资金有效使用。在资金、项目、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与非民族地区的差距、城乡民族学校之间的差距,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多元化、多渠道强化保障,为畲语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可以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募捐,设立畲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基金,为畲语研究、宣传推广活动等提供资金保障。四、结语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畲语的传承不仅仅关系到一门语言的存亡,更关系到畲族传统文化的赓续与繁荣。宁德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畲族聚集地之一,有效发挥校园在畲语传授、使用、研究和推广等方面主渠道作用,对做好畲语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总结近年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在校园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有助于畲语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注释: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26-45页。25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4-125页。3朱忠梅:闽东畲族儿童畲语传承研究,文学教育 2015年第8期。4赵峰:闽东畲族母语的传承与保护,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期。6和玉云: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所面临的困境,教育技术研究 2011年第8期。7任艳锦:学校教育视野下闽东畲族音乐文化传承路径探究,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8陈丽冰: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9徐烁昕:乡村振兴背景下闽东畲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探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德纯、田立君、温国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策略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责任编辑丁晶-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