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研究087音乐与表演|MUSIC&PERFORMANCE2023_03引言《碣石调·幽兰》(以下简称《幽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文字谱谱式乐谱存世的古琴曲。[1]该谱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而此谱在中国曾经长期湮没无闻。直到清朝末年,金石学家杨守敬在日本发现此谱的宝素堂写本,并由时任驻日公使黎庶昌将其誊写编入《古逸丛书》中。此书在1884年出版后,该谱才传回中国。1957年,查阜西先生评价此乐谱实物之价值时说:“我国琴家、史家、考古家对于此谱之为唐代写本,均无异词,《幽兰》古琴谱遂为现存我国最古之乐谱矣。”[2]该曲的音乐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为了解唐初及以前中国古琴曲的结构特点和构成原则以及它们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情况提供了线索。同时,该曲在传回中国130多年来的打谱成就、版本源流和关系以及打谱创造规律等方面也具有共时性的意义。然而,由于《幽兰》文字谱缺乏显性音高组织和时间序列上的强度信息,以及其打谱乐谱形成过程及记谱特点,可能导致其中承载的音乐构成要素信息,尤其是强度变化和横向结构信息的偏离,从而使得对其音乐结构特征的研究极易导向复杂化。本研究拟采用音频内容分析等技术手段,以公开出版的八位琴家演奏音响资料为研究对象,探究《幽兰》的结构特征。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显著优势。首先,琴家演奏音响资料可以直接获取音乐演奏信息,如演奏技巧、音色变化、音乐表现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曲目的结构特征;其次,与《幽兰》文字谱不同,琴家演奏音响资料可以提供更多音乐构成要素信息,如显性音高组织、时间序列上的强度信息等,这些信息是进行音乐结构分析所必需的;最后,通过多位琴家演奏音响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更可靠、更精确的音乐结构分析结果,同时可以排除个体差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一、《幽兰》结构研究综述目前研究《幽兰》结构的文献极少,梁铭越、庄曜等发表过高论。梁铭越从《幽兰》文字谱入手,从组成要素、和弦架构等角度,对它的构成风格进行了探索;[3]庄曜对管平湖、徐立荪这两位琴家打谱的乐谱进行了音乐构成分析。[4]文字谱是我国传统琴曲专用的记谱形式,《中国音乐词典》载“唐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弦位”。[1]308也就是说古琴文字谱在音乐构成要素承载信息上与宋代以降琴家常用的减字谱相似,也是一种“手位谱”:它只记录了弦位与演奏指法,而未记录节奏、节拍与显性音高特性信息。据山寺美纪子、徐樑考证,最早对《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