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pdf
下载文档

ID:3118130

大小:1.5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深度 协同 电气工程 专业 工程硕士 培养 模式 研究 实践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7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RENCAIPEIYANG HE JIZHICHUANGXIN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秉承“创新是灵魂、实践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质量是生命”的理念,校企深度协同制定了专硕培养新机制1。该机制采用“2233”的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协同模式,即“双平台、双导师、三阶段、三推进”的培养模式,实现高校教学平台与行业实践平台无缝对接,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全程参与,将“理论学习优势互补、企业实践全程覆盖、科研成果创新开发”三大培养阶段有效结合,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种能力协同发展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深度协同新模式(见图1)。一、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实践教育新平台校企双方融合资源优势,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与沈阳工程学院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018 年通过了省教育厅的评审工作,获批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与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科研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合作与推进相关科技项目,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优质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王雪杰叶鹏赵毅张晓慧(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校企深度协同培养模式是协调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途径。不断探索校企全方位深度协同培养模式,建立与高水平科研单位深度协同的应用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有助于提高学科水平。校企深度协同培养模式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实践证明,校企深度协同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科发展平台短板,使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关键词:校企深度协同;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注: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与提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雪杰,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优化调度及能量管理;叶鹏,博士,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柔性输电与控制技术;赵毅,博士,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张晓慧,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成果高质量论文协同育人人才质量新高度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深度参与授课环节合作指导实践环节共同把关学位论文全程参与答辩环节协同规划专项培养新机制联手打造省级基地产研融合校企双赢科技合作优势互补论文选题科学导向人才定位需求为本协同创新实践教育新平台图1 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深度协同新模式84JULY,2023/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RENCAIPEIYANG HE JIZHICHUANGXIN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平台2,形成工程硕士培养新机制(见图2)。二、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人才质量新高度在校企协同联合培养机制下,沈阳工程学院依托省级联合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研究人才3。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对口率均达到100%,绝大多数毕业生被录用到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其他电力相关企业工作,另有多名研究生到天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近五年招生规模和报考规模不断扩大,从 2017 年报考 201 人到 2021 年报考 433 人,报考总量翻一番,招生人数从2017年的56人到2021年增加至88人,行业企业需求持续增加。沈阳工程学院对“开门办学、企业深度参与”的产教深度协同培养模式进行了集理论、实践、协作、创新和评价于一体的全过程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了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学校在培养制度、培养程序、毕业审核等多个环节多措并举,以提高研究生综合专业素质。(一)企业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沈阳工程学院明确了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分配、控制、检测、保护及理论、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校邀请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包括前期的电力企业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调研、培养环节的设置、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的设置等。例如企业导师根据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增设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主动配电网技术、智能电器分析与优化设计等研究方向,增设柔性输电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等前沿课程,以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电网公司、电力装备企业的用人需求,解决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单调、知识结构偏离实践的问题。(二)项目驱动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院”)和沈阳工程学院为多年的合作关系,共同申请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每年有20%的沈阳工程学院电气专业研究生进入电科院实习实践。研究生进入电科院后,根据研究方向,被派入不同的研究室,直接参与研究室的实际项目研制、设备调试等工作。这可有效解决研究生缺乏现场经验、动手能力差、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使研究生做到学以致用、研学相长。前沿项目的立项研究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企业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是评估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思想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开题答辩开始,企业导师进入答辩组,根据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创新行、可行性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基础方向。而后,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中期检查,并对研究生参与电科院的项目工作给予指导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在研究生培养的末期阶段,企业导师参与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对研究生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四)学术会议与专题讲座和研讨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了多次学术专题讲座与研讨,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业方向和就业辅导等方面给予研究生诸多帮助。截止到2022年,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共举办相关学术讲座52场,学术讲座嘉宾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教授及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高管与工程师。该系列讲座可有效拓宽研究生的学基础训练工程实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实践方式集中、固定专业实验室、基础工程训练研究生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实践方式分散、自选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研一上研一下研二研三企业实践实践方式导师安排实践方式导师安排论文创新工程研究、项目开发工程实践、创新提升第三阶段图2 工程硕士培养新机制85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7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RENCAIPEIYANG HE JIZHICHUANGXIN习研究视野,促进其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融会贯通,对其知识技能与学术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校企深度协同联合培养机制创新点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理念,注重研究生素质、品德、修养、学识、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其校企深度协同联合培养机制创新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深度协同联合培养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基,在制定过程中,校企专家共同探讨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学科分类与学术方向、培养流程与时间节点、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5。第二,深度协同双导师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队伍保障。通过颁发导师聘用证书、划拨专项导师经费及考核聘用办法等具体举措,明确了校企双方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义务。通过项目驱动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资源互补,让学生在生产性实习实训实践过程中,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第三,深度协同实践教育基地共享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保障。校企联合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是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学科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协同合作项目为载体,研究开发了大量符合电力行业需求现状、可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难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切实实现了服务辽宁、服务电力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第四,深度协同联合育人,实现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学校保证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交流沟通,完善毕业生人才档案,时刻关心毕业生发展现状并建立长期人才回访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科学对接,使在校生时刻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人才选拔要求与标准。通过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人才培养服务生产实际、服务社会与企业健康发展。四、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成效经过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校企深度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一)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双导师团队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及校企深度协同合作的项目,使研究生兼备工程思维与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得到共同强化,全面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其中,2018级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共参加企业项目研究20余项,并有14项已通过相关资质单位验收。(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2021年至今,参与校企协同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6 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EI期刊论文6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篇,申请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挑战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奖励12项,省级奖励80项,230人次获奖。同时,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比赛也激发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积极性。(三)师资团队科研水平提高,学术视野显著拓宽通过校企协同合作的方式,企业强实践,学校强理论,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科技项目。通过校企持续共同合作,导师与研究生充分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可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充足的前提下提升其实践水平,体现校企联合培养优势。2021年至今,校企间开展了35项科研项目合作,10多名研究生导师参与项目研究,合作研究成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得到了应用,提升了其供电服务水平,为辽宁省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参考文献:1高俊国,郭宁,郭文敏,等.电气工程专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71-73.2陈光宇,郝思鹏,陆旦宏,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及体制机制建设思路探讨: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20):174-176.3刘文娟.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2):91-93.4蒋建强.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7):30-31.5胡正平,史洪印,顾广华,等.基于协同理念的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实践能力提升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9(2):101-106.8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