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螺旋·陪伴医生科研成长www.helixlife.cn1细胞内渗(intravasation)本综述由解螺旋学员段文静负责整理(2017年12月)本综述由解螺旋学员阿波没有罗负责修订(2018年10月)细胞内渗对免疫系统功能形成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自发过程。生长因子、组织损伤等信号可以指挥大量免疫细胞穿过正常组织,穿越内皮屏障,进入血管,并且在穿梭过程中保留其他细胞的功能,防止血管渗漏,肿瘤细胞内渗时可伴随内皮细胞的损失和干扰其他细胞功能。肿瘤细胞通过内渗进入血管或淋巴管,是引发肿瘤细胞从原发灶逃逸和远处转移的必要过程1。肿瘤细胞到达癌细胞定植的指定区域这种趋化作用也是依赖于内渗的迁移方式进行2。肿瘤细胞内渗是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肿瘤细胞内渗的过程是较为低效的,单是血流的剪切应力就足以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大量细胞,而一旦进入血流就必须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并种植在继发部位形成远处转移灶。肿瘤细胞内渗的过程可分为主动和被动,这取决于肿瘤类型、血管结构和肿瘤微环境等3。肿瘤细胞主动向附近血管或淋巴管迁移是对营养物或趋化因子梯度的反应4,到达血管后特定地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穿过内皮屏障进入循环系统。这种主动迁移是基于肿瘤细胞模拟淋巴细胞某方面行为的一种能力的假设。另一些证据支持另一种假设,即早期转移是一种偶然、被动的过程。我们对该过程缺乏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建立有效监测和描绘肿瘤细胞内渗的模型较为困难。(模型建立后有详述)内渗依赖于肿瘤细胞获得进入血管的机会,因此拥有更多血管的肿瘤可有更高的内渗率。结直肠癌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是循环肿瘤细胞存在的预测因素5,影响血管生成的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肝转移相关,在尿囊绒膜模型中使用功能性阻滞抗体抑制VEGF可减少微血管的密度和前列腺癌细胞内渗6。血管直径也与内渗相关。研究比较有转移和无转移的原发肿瘤组织微血管腔直径,发现有转移的患者的微血管腔直径更大7。解螺旋www.helixlife.cn肿瘤核心的新生血管是肿瘤细胞内渗逃逸的理想路径,绝大多数细胞从肿瘤的核心区进入血管,而非弥散的外延,只有不到10%的内渗逃逸肿瘤细胞来自于间质入侵新芽,这一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的假设——肿瘤细胞只有在侵入临近的基质,与肿瘤会聚的血管接触时才渗入血管。因为肿瘤核心区的新生血管看似结构稳定,但是更利于肿瘤细胞的进入,相比之下,肿瘤边界上的血管壁更加成熟,几乎不可能使肿瘤细胞内渗进入血液。这些内渗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