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螺旋·陪伴医生科研成长www.helixlife.cn1染色质结构对细胞功能的调控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核小体(Nucleosome),其为长度约160bp的DNA缠绕着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形成的八聚体约两圈的粒状结构,其中H3和H4各两分子形成的四聚体位于八聚体的中间,其两端均与H2A和H2B各一分子形成的二聚体结合1。第五种组蛋白Hl或称H5与连接两核小体之间的DNA结合,并与相邻两核小体首尾相联,以稳定核心组蛋白与DNA双链的结合。解螺旋www.helixlife.cn1.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在不同物种间无显著差异,核小体的体积也基本恒定。但核小体间连接DNA的长度是可变的,它在不同的物种中,不同的组织中,有时甚至是不同的发育阶段均有可能不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质精确定位为真核基因的表达所必需的2,3。研究显示,基因的转录伴随着其染色质对DNaseI的敏感性显著增加4。与之不同的是,染色质中还存在一些短的区段,一般为50-200bp之间,对DNaseI消化更敏感,称DNaseI超敏感点(DNaseIHypersensivitysitesDHsites),为无核小体区。而基因的转录要求其核心启动子区和上游调控原件(Corepromoterandupstreamregulatoryelements)为无核小体区或该区核小体被去除(Displacement)。解螺旋www.helixlife.cn真核细胞无核小体区可分为两种类型:核小体的持久型去除(Persistantdisplacement)和诱导去除(Induceddisplacement)5。前者主要指在启动子自然状态下不形成核小体,它们主要存在于组成型转录的启动子中。后者是指基因在表达前其上游因子结合位点以及核心启动子区会形成核小体,但经诱导后调节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核小体的去除6,7。核小体中的组蛋白主要包括两部分:梭基末端的疏水区和氨基末端的亲水区。梭基端聚集成球形并参与核小体核心的形成;氨基端带正电荷位于核小体的外部,可与周围环境作用,为基因的表达调控所必需,并且不同核心组蛋白的氨基末端所起作用不同8-10。Johnson等人发现激素结合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与不同细胞类型的一组特定增强子结合,导致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核小体耗尽的GR增强子是由其他转录因子招募Brg1形成和维持,而在核小体增强子,GR行为像一个先驱因子,与核小体位点相互作用并招募Brg1重塑染色质11。SabyasachiSen等人经过研究证明,转录因子19(TCF19)以独立于葡萄糖浓度的方式与作为NuRD(核小体重构-脱乙酰酶)复合物一部分的染色质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4解螺旋·陪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