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ion:1.001.845NSFC-REPORT-2012项目批准号41172094申请代码D0206归口管理部门收件日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资助类别:面上项目亚类说明:附注说明:项目名称: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水出入的痕迹学标志及河口湾识别负责人:张国成电话:03913987241电子邮件:zhanggc@hpu.edu.cn依托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联系人:侯占伟电话:0391-3987249资助金额:72(万元)累计拨款:64.8(万元)执行年限:2012.01-2015.122013年01月05日填表日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2012年)第1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NSFC-REPORT-2012报告正文一、重要研究进展一、重要进展对渤海湾盆地南部东濮凹陷盆地区北段卫城—文留—桥口一带的卫146、文72—104、文22、开15、开24、开31、开33、开34等8个井孔的岩芯进行观察和沉积学与痕迹学综合研究,同时对文72—104、开31、开33、开34做了重点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有:1.在东濮凹陷文留—桥口—东明地区文72—104孔沙河街三段上部沙河街组三段,结合开31井、开34井等井孔岩芯,研究识别出下列五类河口湾沉积亚相,分别具有不同的沉积学、痕迹学判断特征。2.鉴别出沙三上亚段沉积期由河口湾体系转换为三角洲边缘海湾进而变为岸外环境的转换节点和进程及其与油气储层的关系。3.转换节点Glossifungites底层控制痕迹相的出现,表现出来,它的识别为以后的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了生物学格架。4.在已发现众多边缘海相生物痕迹化石基础上,又发现了不少岸外环境(如Teichichnus,Skolithos)甚至海相深水环境的生物痕迹如Palaeodictyon,为深入认识研究区的古地理环境打开了新思路。二、研究成果1.论文《间断记录作为测年工具—痕迹学研究新途径》(GaprecordasdatingtoolforIchnostrctigraphy),已被《地层学杂志》录用,即将刊出。文章讨论了痕迹地层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事件属性及事件间隔时限,旨在引起研究者对地层间断现象的注意,以利从地史时期生物行为中,获取较多的地层学信息,为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服务。在东濮凹陷濮63井沙河街组(古近系)沙四段3590.6m处发现潮汐事件间歇期生物痕迹(见图1)。潮汐作用是滨海地区最主要的事件性沉积动力,每月两次(新月和满月)大潮在形成双层粘土层(图1)的同时,常见事件过后出现的机会种造迹生物痕迹,如Skolithos以及为抵御此类复杂不稳定环境而在潮汐间隙期在沙质潮坪上建造带球粒壁衬的潜穴,如Ophiomorpha,因此,地层柱子中观察到双层粘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