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中国酸雨沉降机制、输送态势及调控原理首席科学家:王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依托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研究内容为解决上述关键科学问题,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独特的酸雨污染特征,在前期酸雨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将针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研究:1.我国酸沉降相关物质的排放特征、降水化学区域分布和演变规律建立NOx、NH3、盐基阳离子和VOC排放量的科学估算方法并利用反推模式进行合理性检验,建立酸沉降相关污染源动态排放清单并预测未来排放趋势,以便为化学传输模式提供必需的输入数据。开展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酸雨化学成分时空分布调查和全面分析,建立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典型酸雨污染特征代表性的监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对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进行反演,建立酸沉降时空演变数字化显示系统和酸沉降污染信息数据库。2.我国典型地区酸雨的生成机制及碱性物质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致酸物质、大气氧化剂及颗粒物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揭示我国酸雨前体物不同气象、大气氧化性及气溶胶含量条件下的转化规律,探明酸性物质在成云降水中的作用机理,为建立酸雨输送、沉降和影响综合评估模型提供参数及验证数据。鉴于碱性颗粒物的中和作用对我国酸雨区域分布、沉降规律及生态影响起着关键作用,并对未来酸雨污染发展趋势有重要影响,拟就碱性颗粒物在酸雨形成、传输和沉降过程中的反应转化、吸收、传输和沉降机制开展全面详细的研究。同时研究在我国颗粒物得到控制、大气碱性成分对酸雨的中和作用降低的情况下我国未来酸雨污染发展趋势。构造适合我国的酸化过程模块。3.酸性物质的沉降特征及跨界输送规律发展我国的酸雨输送和沉降模式,分析酸性物质的区域性输送、沉降规律和相互影响,阐明酸雨跨省-国界传输及大气边界层与自由对流层的污染物交换规律,确定致酸污染源与沉降受体之间的关系。4.酸性物质生态响应机制及临界负荷建立各类生态系统与酸性物质沉降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揭示酸性物质在多介质中的收支平衡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阐明酸沉降对我国典型森林植被和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和损伤特征,认识土壤-水体的酸化机制和变化趋势,研究酸沉降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建立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临界负荷的量化方法。5.酸雨控制的综合指标体系和调控机制根据我国酸雨形成、传输、沉降和影响的定量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理论体系;确定区域协调和多污染物协同的优化控制方案及未来酸雨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