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1.1研究意义制造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40%的二氧化硫、60%的水污染、75%的无害废弃物和90%的有害废弃物均是由制造业所产生的(OECD,1995)[1]。环境问题是全球商业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企业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Khoo,2001)[2],需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Sarkis,2003)[3],进行环境管理不仅是改善环境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环境管理建立在创新(产品、流程等)与运营等方面的竞争优势(Porter,1995)[4]。环境管理模式受政府所制定的环境规制,社会团体、公众与消费者对企业生产活动、产品/服务的要求及企业所依赖的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上述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采用全过程的环境管理(Reinhardt,2000)[5]。Walton(1998)等认为企业存在消极、积极、与价值搜寻等3类环境管理模式;价值搜寻是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与供应链中其他成员协调来降低环境负影响、共同创造新价值,将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环境管理,通过跨功能和跨组织之间流程改变实现环境管理活动收益最大化[6]。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价值搜寻的环境管理模式,其目标不只是为了规避环境规制,更强调建立“事前反应”的环境管理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与创造新的价值(Tina,2000)[7]。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Green(1996)等人强调绿色采购战略8;Veroutis(1996)等人重视生态设计9,10;Daniel(1997)等人强调制造过程中的环境管理11;汪应洛(1998)等人则强调清洁生产12,13,14。经研究,学者们认识到从某一方面来研究环境管理是不足以全面解决制造业与环境冲突的问题,需要采用集成的环境管理策略;有学者开始以供应链角度研究环境管理:Beamon(1999),韩文秀(2000),朱庆华(2004),王能民(2002)等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15,16,17,18,19,20,21,。从供应链角度对成员间环境管理协调的研究,是制造业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Nagel,2000;张余任,2005)22,同时跨组织合作关系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Liedtka,1996)23。绿色供应链管理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何在企业内实施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欧盟(我国家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已正式实施WEEE指令(其他发达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环境管制),RoHS指令也将于今年执行;其实质是要求企业对其产品从设计、资源投入与生产、使用与报废回收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