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依托部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研究内容及课题设置的调整方案(一)研究内容调整方案:1.证候规范与辨证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本课题通过对古今文献分析、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咨询等,建立若干数据库,尝试运用多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进行常见证候要素的提取与分析探索,以证候要素为核心规范辨证体系,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明确其定义及现代诠释,规范与完善现有辨证体系,使中医的辨证思想更加易于掌握,便于传承,具有实用性,利于推广,提高中医临床辨证论证的水平,奠定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2.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分别以冠心病和脑卒中为对象,遵循DME原则,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研究:在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和缺血性脑卒中常见证候分布情况、证候要素特征及其组合规律和各种生物信息与证候关系等基础上,建立包括血瘀证在内的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在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或缺血性中风常见证候的相应方剂效应的基础上,建立包括血瘀证在内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及其疗效判定方法。3.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是以冠心病、脑卒中之血瘀证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异病同证之血瘀证的共性生物特征组合;以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复合型患者如痰热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血瘀证复合型的共性生物特征组合;通过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探讨不同方剂治疗血瘀证的差异效应特征组合。这些生物特征主要包括共性症状信息、血液(包括血脂、血糖、溶血磷脂、凝血系统相关蛋白、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络脉(如微循环、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质等)、脏腑(如脑影像和脑血流图、脑循环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等),以及具有非特异性整体调节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的蛋白质、小分子多肽子群等表达水平等。在上述基础上,初步阐释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和血瘀证与疾病、证候与方剂效应的关系。1二是以冠心病、脑卒中之血瘀证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脑缺血、心肌缺血/血瘀证蛋白质生物特征基础上,揭示与血瘀证相关的蛋白质群;通过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动物蛋白质的生物特征的方剂反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与血瘀证相关的蛋白质群。4.证候的信息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