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神经元信息感受重要蛋白质膜转运的结构基础、调控及功能研究首席科学家:罗建红浙江大学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教育部一、研究内容(1)离子通道和受体的内质网质量控制机制:系统分析电压门控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谷氨酸受体通道及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质网驻留/返流信号,发现新的内质网驻留/返流信号和关键结构域,筛选参与离子通道/受体内质网质量控制的关键相互作用蛋白,探讨蛋白磷酸化的调节作用,提出内质网质量控制新的分子机制;(2)离子通道和受体的囊泡分选、转运和调节机制:分析离子通道/受体转运的囊泡类型和转运模式,筛选和鉴定与转运环节相关的蛋白质复合物组分、离子通道和受体分选的分子内部信号及其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研究马达蛋白和细胞骨架在离子通道和受体的囊泡和细胞器转运中的作用和机制;(3)受体膜表面和突触定位、内化及再循环过程及其机制:分析谷氨酸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及酪氨酸激酶受体在神经元膜表面分布、突触定位、内化及再循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解析相关的受体结构域、调控位点及相互作用蛋白,探讨磷酸化和泛素化对相关环节的调控;(4)离子通道的膜转运与神经元兴奋性调控:探讨电压门控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转运插入细胞膜数量的调控机制,分析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数量的改变对其电流和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贡献,提出离子通道膜转运调控神经元递质释放和信号传导的新机制;(5)突触后受体的动态变化与突触可塑性:研究在突触可塑性产生过程中突触后受体(特别是谷氨酸能受体)的数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受体亚型对不同类型突触可塑性形成的作用,探讨关键激酶和磷酸酶参与该过程协同调控机制,提出调节受体转运影响突触可塑性的新机制。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高度特化的神经元是神经网络形成和神经信息正确处理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而负责信息感受的离子通道和受体蛋白在神经元的正确定位和动态调节对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整合了在相关领域已做出优秀工作的科学家,拟选择一组与神经信息感受和传导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和受体蛋白,系统研究其膜转运的关键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质、磷酸化等调节及对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功能的调控。通过发现新机制和新规律,加深对神经信息处理过程中关键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基础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获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同时凝聚和造就一支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