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首席科学家:蒋少涌南京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华夏地块地处世界上三条大型大陆增生造山-成矿带之一的环太平洋成矿带,为什么它并不发育在太平洋东岸的安第斯与科迪勒拉那样的大陆边缘型大型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也不发育在太平洋西岸日本、菲律宾、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那样的大型超大型岛弧型岩浆-热液矿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夏地块金属元素大规模成矿主要发生在中生代陆内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下。为什么陆内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对成矿有利?为什么同为伸展环境的华北地块东部的成矿,无论在成矿的金属种类上还是成矿规模及矿床密度上均与华夏地块有很大的不同?华夏地块中生代构造转换过程中,特别是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构造转换中,岩浆-构造-深部过程对花岗岩形成及成矿的制约关系还亟待深化。华夏地块在中生代遭受了史上最强烈的陆壳改造作用,发生了大规模的成岩成矿事件,如此大规模成矿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来自哪里?对华夏地块巨量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大陆地壳演化过程的关系还缺乏清晰的地球动力学框架。对华夏地块不同区带以及同一区带不同时空的成矿作用差异性与成矿规律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等等。为了进一步研究和解答这些富有争议性的重大问题,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我们提出本项目以华夏地块内“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为重点研究区,选取若干重要矿集区及典型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以不同类型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专属性为主线,围绕“陆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成矿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1.华夏地块陆壳再造过程、花岗岩时空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大花岗岩省形成的驱动机制本项目将以野外地质为基础,利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手段,对华夏地块的武夷山、南岭和云开等地区的前中生代陆壳岩石开展系统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成矿元素),揭示基底岩石中成矿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探究不同地区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其与全球超大陆演化的关系,揭示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性质和对基底岩石的改造。岩浆活动时代是研究华南大陆再造时间的关键之一,高精度的花岗岩年代学研究将是本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区内花岗岩已有年龄全面甄别、清理基础上,运用高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