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夏昆中南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湖南省科技厅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已有的研究显示,孤独症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由于缺乏明确的疾病相关生化、病理、影像学等指标,孤独症的诊断均以行为障碍为依据。目前国际上孤独症诊断评价的最佳工具被认为是ADOS和ADI-R,但在国内并未被推广。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不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孤独症的遗传度高达90%。近年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连锁分析、GWAS、全基因组CNVs研究,已鉴定了多个相关的位点和易感基因,但由于孤独症高度的表型和遗传异质性,这些位点或基因很少能够被重复验证。此外,即使是已经发现的遗传变异,也只能解释10-20%的患者。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孤独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与孤独症发生有关的环境因素。最近几年,关于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对多个孤独症高度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表明,神经发育、神经元可塑性、突触连接功能、神经环路的异常可能是孤独症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但总体而言,关于孤独症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易感基因究竟通过什么机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所包含的调控机制是什么仍然是当前孤独症研究的重大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2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1、孤独症的遗传学基础:已有的研究显示,孤独症的易感位点或基因很难被重复验证。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孤独症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同时缺乏有效的疾病相关生化、病理、影像学等特征及临床内表型和亚型分类,导致孤独症易感基因研究中入组样本实际存在较大的不同质性。此外,多数研究以ASD、而不是典型的孤独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导致了研究样本的不同质性。而决定其不同质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孤独症的遗传基础较非常复杂,染色体异常、CNVs、罕见基因变异、GWAS发现的常见变异等均与孤独症有关。尽管近年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将所有已发现的遗传因素合并起来,也仅能解释10-20%的孤独症患者。因此,进一步鉴定孤独症的易感基因、确定不同类型变异在疾病发生中的贡献度仍然是阐明孤独症遗传学基础的重要问题。通过鉴定孤独症临床内表型,进行临床亚型分类,并在此基础上鉴定易感基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神经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