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首席科学家:许能贵广州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以“面口合谷收”为切入点,从猕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实验研究、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人体研究、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传入信息在猕猴颈髓、丘脑和皮层的汇集研究、猕猴大脑皮层调控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和运动的研究、病理状况下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联系的脑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研究五个方面探讨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与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所蕴涵的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规律、途径及其机制;同时系统研究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生物学机制。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以确有疗效的经穴效应——“面口合谷收”为切入点,深入探寻经脉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诠释经络理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穴位主治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同时,通过系统评价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和中风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揭示针刺手法规律,明确针刺量效关系及相关机制,以指导临床实践。五年预期目标:从脑功能和神经可塑性的角度阐明“面口合谷收”所体现的经脉体表-体表之间的结构-功能联系的生物学机制。揭示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相关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信息编码特性。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中心,建立多学科、开放式的针灸研究平台,建设年龄、层次、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梯队,培养一批热爱针灸科研事业的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以长期保持我国针灸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课题完成后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100篇,其中SCI源刊上发表30篇左右,编撰学术专著2部;培养研究生50名以上,争取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举办经络和针刺手法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3-5次;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依托,建成经络和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三、研究方案本项目以健康受试者、病人以及灵长类动物华南猕猴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象,探讨生理、病理状况下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与远端循行所过“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及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信息编码特性。课题一:猕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实验研究选择华南猕猴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观察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咀嚼肌的肌电活动,以小指侧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为对照穴,探讨“面口合谷收”的刺激部位合谷穴与口面部的联系是否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