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VN定中复合词法的成因.pdf
下载文档

ID:3104144

大小:1.70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语 VN 复合 词法 成因
42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生成词库理论视角下 VN 定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HB22YY021)作者简介:1.张舒,女,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文学博士;2.刘爽,女,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汉语 VN 定中复合词法的成因张 舒1,刘 爽1、2(1.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VN 定中复合词法并非汉语产生之初就存在的,而是随着汉语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促使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具体包括:VN 定中短语词汇化,VN 句法结构词法化;汉语词汇从综合到分析、从隐含到呈现、从单音孳生到复合造词的发展趋势;VN 定中复合词的构造理据;汉语的类型学特征。有些因素是复合词法形成的共性因素,有些则是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特有因素。关键词:VN 定中;复合词;词法;词汇化;词汇发展趋势;构造理据;类型学特征2023年第8期总第734期MODERN CHINESENo.8General No.734现 代 语 文据张舒对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的统计,双音 VN 定中复合词有 2476 个,三音 VN 定中复合词有 1179 个1。可见,VN 定中复合词并不罕见,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一定地位。以往学界对 VN 定中复合词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结构、构造理据、韵律类性、歧义表现、词典释义、词义衍生等方面展开1-9,对 VN 定中复合词法成因探讨的则比较少见。VN 定中并非在汉语产生之初就存在的,而是随着汉语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实际上,促使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VN 定中短语词汇化的推动上古汉语词以单音为主,随着汉语词汇向双音化甚至多音化的发展,许多 VN 定中短语或是意义发生融合,或是成分失去独立性,或是使用频率较高且合乎汉语韵律词的要求,于是实现了词汇化。当越来越多的 VN 定中复合词不断从句法中衍生出来,VN 定中复合词法就产生了,以后的 VN 定中复合词便可以通过词法,被语言使用者独立地创造出来10(P24),正如Givn 所言“今天的词法是昨天的句法”11。双音定中 VN 结构在上古汉语时期已经出现,左传 孟子都不乏其例。据江永凤统计,左传中,V 作定语有 275 例12;据赵世举统计,孟子中,V作定语有 118 例13(P42)。例如:(1)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2)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左传 襄公十七年)(3)王曰:“溺人必笑,吾将有问也。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左传 哀公二十年)43(4)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5)简师会之,吴师大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6)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孟子 公孙丑下)(7)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 梁惠王上)(8)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 梁惠王上)(9)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孟子 滕文公下)(10)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 尽心上)例(1)例(10),皆为单音 V 充当 N 的定语。上古汉语时期,这些 VN 组合尚未成词,只能是短语。因为 VN 定中这种结构形式还没有固化,很多 V、N 之间仍可插入结构助词“之”。例如:(11)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左传 襄公三年)(12)战之日,齐国佐、高无咎至于师。(左传 成公十六年)(13)去之日,遂收其田里。(孟子 离娄下)(14)其他同,树之时又同。(孟子 告子上)上古汉语中,V、N 组合之间经常使用结构助词“之”的原因在于:“之”是典型的定位语标记,“之”具备提高指别度的作用14(P87)。不过,语言的使用始终受“表达明确”和“表达经济”原则的支配,V、N之间经常加结构助词“之”,就使得“之”提高指别度的功能逐渐磨损,加“之”和不加“之”的差别日益缩小。因此,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后来的 V、N 组配很少再使用结构助词“之”。可见,在上古汉语时期,VN 定中结构仍是句法结构。这一时期产生的“瘈狗、溺人、简师、归志、蒸豚、弃井”等,由于使用频率较低,无法实现词汇化,自然没有留存到现代汉语中;而“亡国、怨言、饥色、饿殍、死地”等,由于使用频率较高,意义逐渐凝固,最终完成了词汇化,并进入词库,成为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复合词。不仅双音词可以由短语词汇化而来,三音词也能够由短语词汇化而来。向熹指出:“许多三音节词最初还是词组,它们之间往往可以加上助词之。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日益重要,在人们的意识中它们已经作为完整的概念出现,就逐渐凝固成复合词。如组织力组织之力、推理力推理之力、织布机织布之机、代议制代议之制、吸水机吸水之机。”15(P653)对北京大学 CCL 古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很多三音 VN 定中复合词的确是在古代汉语中产生的,如“未亡人、买路钱、当家人、不归路、相思子、并蒂莲、采莲船、迷魂阵、守财奴、落汤鸡、催命鬼、回马枪、哭丧棒、死老虎”等。随着这些三音单位的语义向抽象化、泛指化、特指化发展,语义逐渐凝固,三音单位遂完成词汇化,并沿用至今。尽管很多双音、三音 VN 定中复合词都是从古代汉语延续下来的,中间经历了词汇化的演变过程,但是成批量 VN 定中复合词的产生应该是词法的产物,即由 VN 定中复合词法直接类推产生。这是因为词汇化和词法化之间联系密切,词法化是伴随着词汇化逐渐形成的,已经词汇化的复合词是语言使用者抽象概括出复合词法的先决条件。随着大量具体的 VN 定中短语完成词汇化,语言使用者对频繁出现的 VN 定中复合词的规则进行抽象化、概括化,并作为语言知识存储在心理词库中;之后,VN 定中句法结构词法化,相应地产生了 VN 定中复合词法。正如宋作艳所指出的:“通过词汇化形成的词过多会造成记忆和理解负担,人们又倾向于使词汇规则化,具有一定的可分析性和模式义,从而在词汇层面抽象出不同层级的图示构式,促成词法化。”16需要指出的是,昨日的句法不一定都能发展出今日的词法17,VN 定中句法结构词法化是有条件限制的。在现代汉语中,“V单 N单”“V双 N单”“V单 N双”定中是词法结构,“V双 N双”定中却是句法结构。只有部分 VN 定中句法结构能够发展为词法结构,其主要原因是韵律在词法形成时起着制约作用。11、2 1、1 2 三种韵律模式的 VN 句法逐渐发展为词法,是因为这三种模式所形成的词语在三个音节以内,合乎“现代汉语名词的典型词长是二至三音节”18的要求。同时,在三音 VN 中,2 1 是定中式的强势组配类型,1 2 是动宾式的强势组配类型,因此,“V双 N单”定中复合词法的能产程度要远远高于“V单 N双”。韵律模式为 2 2 的定中“V双 N双”所产生的语言单位,如“游泳冠军、浪费行为、妥协方案、生产企业”等,并不合乎汉语词汇的韵律要求,因此,“V双 N双”句法未发展为词法。总之,VN 定中复合词法尽管脱胎于 VN 定中句法,VN 定中短语的词汇化是 VN 定中句法结构词法化的助推力,但是句法结构词法化还要受到韵律的制约。44二、汉语词汇发展趋势的促动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词汇逐渐呈现出从综合到分析、从隐含到呈现、从单音孳生到复合造词的发展趋势。可以说,VN 定中词法的形成亦受到词汇发展趋势的促动。(一)从综合到分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从综合到分析。王力最早关注到这一现象,他指出:“古语的死亡,大约有四种原因:第四种是综合到分析,即由一个字变成几个字。例如由渔变为打鱼,驹变为小马。”19(P140)从综合到分析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古代汉语是把事物和性状这两者综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表达;现代汉语是把事物和性状这两者分开,各自独立成词。”20(P138)换言之,“汉语的意义编码公式是1个特征 1 个义类”,“在汉语单字格局中,一个字同时表示特征和义类,而在汉语的双字格局中,“有的 字 倾向于表义类,有的 字 倾向于表特征”21。现代汉语中,有些事物的特征可以用 V 表示,这是 VN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重要因素。受综合到分析词汇发展趋势的影响,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或三音 VN 定中复合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1.原本特征、义类融合在一个单音词中,后来单音词不再使用,特征、义类分别用 V、N 来表示,双音、三音 VN 定中复合词代替了单音词。例如:春秋后期,受雇佣而出卖劳动力的人,称为“庸”,韩非子五蠹:“择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现代汉语类似的概念用“佣人”来表达。春秋时期,用“卒”来表示徒步作战的士兵,吕氏春秋 简选高诱注:“在车曰士,步曰卒。”由于作战方式发生了变化,战国以后“卒”泛指士兵,徒步作战的士兵则用“步兵”来表达。汉代无跟的鞋用“躧”来表达,汉书 地理志下:“女子弹弦跕躧。”现代汉语类似的概念用“拖鞋”表达。古代汉语中,纺纱、纺线的小圆棒用“”来表达,广韵 霰韵:“,纺锤。”22(P408)现代汉语亦用“纺锤”来表达。古代汉语中,丝织物的总称用“缯”表达,三苍:“杂帛曰缯。”现代汉语类似的概念用“纺织品”表达。2.有些词原本既表动作行为又表工具,后来单独使用时只表达动作行为,表工具的语素变为黏着语素,主要是充当构词成分,表工具的方式遂变为VN复合词。比如,“錾”原本单独使用时,既可以作名词,表示雕凿金石的工具,宋代李诫营造法式:“用錾揭剥高处。”也可以作动词,表示雕、刻,清代钱彩、金丰说岳全传第十回:“罗延庆力大无穷,使一杆錾金枪,犹如天神一般。”之后,“錾”单独使用时只表动作行为,如“錾花”“錾字”“錾金”;表工具的 N则不再独立使用,其表达方式变为“錾刀”。又如,“铡”原本单独使用时,既可以作名词,表示切草或切其他东西的工具,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十七回:“此铡乃初次用,想不到拿葛登云开了张了。”也可以作动词,表示用铡刀切,三侠五义第十六回:“知道老爷已将庞昱铡死,惟恐太师怀恨。”后来,“铡”单独使用时只表动作行为,如“铡草”;表工具的 N 则变为黏着语素,参构的词语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表工具的表达方式变为“铡刀”。再如,“剪”原本单独使用时,既可以作名词,表示一种铰东西的用具,清代孙枝蔚思春辞:“断恨并州无快剪,牵愁织女少长丝。”也可以作动词,表示用剪刀使东西断开,诗经 召南 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后来,“剪”单独使用时只表动作行为,如“剪指甲”“剪纸”;表工具的 N 则不再独立使用,其表达方式之一为“剪刀”。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词汇类型的发展影响的不仅是个别概念表征方式的变化,更关键的是汉语造词方式的整体变化。就此而言,VN 定中复合词法的形成也是顺应了汉语词汇由综合到分析的发展趋势。(二)从隐含到呈现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另一趋势是从隐含到呈现。早先包含在一个词里的语义构成要素,到后来会单独呈现,和原来的词构成复合词23、24。古代汉语中,有些 N 的语义本身就隐含着 V 的语义要素,后来造词时,便将 N 原本最为典型的特征 V 抽离出来作为事物 N 的修饰成分。这类词的特点是:词义与正语素的本义或常用义相同25。具体而言,隐含语义要素 V 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凑足音节,满足双音化乃至三音化的需要。随着语言的发展,很多 N 变为黏着成分,活动受限,将 N 最为典型的特征抽离出来则能满足双音化、三音化的需求。如:蝻跳蝻、蚤跳蚤、蓬飞蓬、师教师、宅住宅、器容器/盛器、生学生、兽走兽、萍浮萍、狱监狱、坝拦河坝/拦洪坝。45第二,明确指称、强化语义的需要。有些 N 或是因为自身系多义语素,可以指称多个事物,或是因为下位范畴成员众多,表义具有模糊性,于是通过 V 来限定 N,以达到明确指称的作用。比如,“尸”是多义语素,除了指“尸体”之外,还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尸”指“尸体”时,本身就含有语义特征“死”26。通过“死”来修饰限定“尸”,“尸”的指称便得以明确。再如,“爬梯、量尺、扫帚、撮箕、照明灯”等,N 原本最为典型的功用特征就是 V;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偏离典型功用的 N,N 成为更上位的概念,这时便将原本最为典型的功用特征V 抽离出来作为修饰成分,亦达到了确定指称的作用。此外,有些 N 是自由语素,通过 V 来修饰限定 N,目的是强化 V 义。如“鸟”“鱼”属于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在某些具体语境中,会将“鸟”原本所具备的“飞、鸣”的属性抽离出来,将“鱼”原本所具备的“游”的属性抽离出来,其目的是在于强化 V 义。第三,对言显义、满足韵律的需要。沈家煊指出:“汉语一切类型的结构都有韵律或节律的因素,汉语的语法是大语法,是语法包含韵律,音节对称是汉语自身的一种语法形态。”27通过对 CCL 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在早期的语料中,“走兽”经常与“飞鸟”对举出现,如“飞鸟集焉,走兽休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陛下逐走兽,射飞鸟”;“游鱼”则多与其他双音节组成四字结构,并在对举中使用,如“马如游鱼”“游鱼可数”“飞鸟游鱼”。可见,汉语讲究音节对称、格式整齐、对言显义的语言特点,也为汉语VN定中复合词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三)从单音孳生到复合造词张博指出,在上古汉语时期,词汇具有单语素单音节性,一个词只能用一个音节表示,这一阶段的词主要是通过原词的内部变异来构造新词28(P1),单音孳生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音衍同族词和义衍同族词。可以说,单音孳生导致了汉字的迅速增长,这就给人类的记忆造成了很大负担,因此,凭借音衍、义衍而进行的单音孳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与此同时,“汉语的构词元素积累到了一个足够的数量”29,这就为复合造词创造了有利条件,复合逐渐成为汉语构词法的主流。VN 定中复合词法得以形成,同样受汉语从单音孳生向复合造词的发展趋势的影响。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后,人们就可以利用结构规则类推造词。例如,由“V 人”类推产生的词语有“猎人、牧人、犯人、证人、保人、代理人、保证人、公诉人、当事人、承保人、辩护人、发言人、读书人、继承人、自诉人、掌门人、原告人、纳税人、代言人”等。三、VN 定中复合词构造理据的推动汉语 VN 定中短语词汇化、汉语词汇发展趋势,为 VN 定中复合词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 VN 定中复合词法最终能够形成,仍是因为表义的需要。汉语中如果没有 VN 定中复合词法,很多概念将无法以词的形式来表达,将会存在大量的词汇空缺,从而极大地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可见,概念定名的需要是 VN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哪些概念要用 VN定中复合词表达,则取决于VN定中复合词的构造理据。具体来说,V、N 之间的语义关系反映的就是 VN 定中复合词的构造理据。这里主要以袁毓林所拓展的生成词库理论的 10 种物性角色为依据30,来分析 V、N 之间的语义关系。就二者的语义关系来看,VN 定中复合词结构包括“功用角色事物”“施成角色事物”“形式角色事物”“行为角色事物”“处置角色事物”。“由于 VN 定中复合词的复杂性,有些词无法用物性角色来分析”8,主要是“动作属性”“内容类别”两类。这些不同的语义结构代表着 VN 定中复合词的构造理据。下面,就具体讨论构造理据是如何推动不同语义结构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一)“功用角色事物”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N、A、V 都能表示事物的功用角色,但是不同形类所凸显的功用角色或有差异。在 N1N2中,N1是 N2功用义隐含谓词的客体或结果31,如“饭票、酒楼、风衣、客梯、菜刀、奶牛”。在 AN 中,A 凸显的是 N 某种感知性的功用,A 说明事物实现或抵御某种温觉32(P209),如“凉席、凉帽、凉棚、暖壶、暖阁、暖帘”。在 VN 中,V 凸显的功用较为多样。一方面,受词汇双音化、三音化的影响,V 能够凸显 N 最为典型的常规功用,如“量尺、爬梯、卧榻、踏凳、扫帚、运输机”。另一方面,V 也能够凸显事物的细化或特殊的功用。如“餐桌、浴室、战鹰、产床、产房、战机”中,V 凸显的是 N 的用途;“摇篮、转椅、折扇、飞船”中,V 凸显的是 N 的功能;“辅料、辅路、配角、配料、配件、配房、配楼”中,V 凸显的是 N 的地位。(二)“施成角色事物”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V 在凸显事物的施成角色时具有46先天优势,因为 V 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是怎么形成或产生的,但是 N 或 A 则不能直接说明事物是怎么形成或产生的。N1N2、AN 两类定中复合词,施成角色只能隐含在两个成分之间。宋作艳、孙傲认为,“湖盐、海风、根毛、口疮”等“处所 N”类 N1N2定中复合词,处所成分说明名词所指事物产生的地方,隐含的谓词是名词的施成角色33。张念歆、宋作艳指出:“施成修饰关系中,形语素不直接修饰名语素本身所指的事物,而是与其产生方式有关,在语义解读时需要补充表施成的动词。”34如“旱稻”中的“旱”实际上修饰的内容不是“稻”,而是“稻”的施成角色“种”。在 VN复合词中,V 可以直接凸显 N 的施成角色,如“炒货、写本、产物、产儿、蒸饼、发糕、化石、结石、缩影、水蒸气”中,V 直接凸显了事物是如何产生的。(三)“行为角色事物”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N 或 V 都能表达事物的行为活动,但是不同形类所凸显的侧重点却有差异。N1N2中,N1在表达 N2的行为角色时,N1是 N2的行为对象,如“茶农、船夫、酒徒、货郎、木匠、米虫、衣鱼、牛虻”,N1、N2之间隐含着一个动性成分 V,N1N2的语义结构可以形式化为“VN1的 N2(包括 N2的喻指成分)”。VN 复合词中,V 在表达 N 的行为角色时,V 直接凸显 N 的行为活动/行为状态,如“学子、帮手、租户、牧民、劫匪、爬虫、飞鼠、啄木鸟”。(四)“处置角色事物”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需要对事物进行某种处置,因此,通常是以 V 来说明对事物进行了怎样的处置或者是怎么使用事物。当人们想要说明对事物进行了怎样的处置时,事物所凸显的性状应依靠动作 V 的完成,所以只能是 V 来作定语成分,如“答卷、囚徒、阉人、蛀牙、殖民地、雇工、限期”。当人们想要说明怎么使用事物时,如果定语成分是 V,V 可以直接凸显事物的使用方式,如“挂炉、吊床、抽屉、旋塞、积木、手推车”;如果定语成分是 N,使用方式则只能隐含在两个名性成分之间,如“电车、电脑、风车、手鼓、马车、水车”中,N1是 N2的动力来源,N1、N2之间隐含着一个动性成分 V。(五)“形式角色事物”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N、A、V 皆可表示事物的形式角色,但是不同形类所凸显的形式角色或有差异。在 N1N2中,N1所表示的是 N2的形状、颜色、声音等,N1隐喻性地描述 N2的形式角色,如“狼狗、蚁蚕、雪柳、带鱼、蜂鸟、牛蛙”。在 AN 中,A 直接凸显 N 的大小、形状、质地、颜色等方面的属性,如“大河、小麦、长城、黑板、黄瓜、鲜花”。在 VN 中,V 主要凸显事物的动貌特征、精神/结果状态,如“躺柜、开衫、翻领、凝脂、垂髫、回肠、悬河、吊兰、睡眼、病容、鼓包2、裂果”。(六)“内容类别”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V、N 之间是同位限定的关系,V是一种 N,V 体现类别 N 的具体内容,如“赛事、优选法、注目礼、被动式、制空权”。这些 VN 定中复合词中,V 由陈述功能转变为指称功能,V 是指事性的,N 为 V 的所属类别。现代汉语中,N1也能够体现类别N2的具体内容,如“矿业、兵法、道家、道教”,不过,这里的 N1却是指物性的。(七)“动作属性”语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V、N 之间是领属限定的关系,如“行程、行速、疗效、排量、产能、涨幅”。这是因为动作属性 N 语义不自足,需要定语成分 V 确定属性主体,从而实现特定的指称功能。现代汉语中,“N 动作属性 N”也很常见,如“船程、车程、水速、车速、药效”,动作属性的直接属性主体隐含在 N1、N2之间,如“车程”实际上是车行走的路程,动作属性“程”的直接属性主体“行”,隐含在“车”“程”两个成分之间。总之,不同语义结构复合词的构造理据,推动了不同语义结构的 VN 定中复合词法的形成,这些不同语义结构的词法又共同构成了上位的 VN 定中复合词法。也就是说,VN 定中复合词法存在层级性,不同层级的 VN 定中复合词法具有不同的抽象度和概括度。四、汉语类型学特征的制约如前所述,汉语 VN 定中是一种能产的构词模式,而在其他语言中,VN 定中复合词的能产性都不如汉语强。可见,汉语 VN 定中复合词法的形成还与汉语的类型学特征有关。(一)汉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从语言类型学来看,汉语在词法上的重要特点就是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V 在词法中作定语成分也不例外,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这一点跟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汉语和英语的比较就会发现,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相比,汉语的动性成分在充当定语成分时有显著不同。具体如表 1 所示:47表 1 汉语、英语动性成分作定语成分的差异语义结构汉、英对比举例功用角色事物飞行服flying-suit 餐桌dining table饮用水drinking water 跑道running track施成角色事物炒菜fried dish 烘豆baked bean烤烟cured tobacoo 炒米fried rice行为角色事物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流水running water鸣鸟hummingbird 飞鼠flying hamster形式角色事物坐像sitting statue 吊柜hanging cupboard垂柳weeping willow 卧佛reclined Budda动作属性购买力buying power 沸点boiling point运载量carrying capacity 出发点starting point从表 1 可以看出,在指称相同概念时,汉语、英语即使采用相似的方式编码,均凸显动性成分的概念,但是它们的具体构词方式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动性成分能够直接入词,没有任何形态变化;在英语中,大多是动语素加 ing、ed 等形态标记后,方可进一步修饰名语素。英语中虽然也有少量 V、N 直接组合而成的向心复合词,如:push-car(手推车)、tow-truck(拖车)、push-buttoon(按钮)、washroom(洗手间)、playground(操场)、skate-park(滑雪场)、watchdog(看门狗/监督人)、guard-dog(守卫犬)、scrub-woman(女清洁工)、repairman(修理工),但是这类词语不仅数量有限,而且 V、N 之间的语义关系亦有限制,V 只能是 N 的处置角色、功用角色、行为角色。同时,即使在这些有限的类型中,VN 复合词还不能类推。可见,英语中的 VN 定中复合词法,一方面远远不及汉语 VN 定中复合词法丰富,另一方面能产性较弱,由此构成的向心复合词数量极少。从语法规则这个角度来看,英语词法中的定中 VN 是一种非常规的组合,汉语中的 VN 定中词法则是一种常规的组合。总之,由于缺乏形态标记,汉语词法中 V 可以直接作定语成分,这一类型学特征是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重要条件。(二)汉语定中为右中心结构从语言类型学来看,汉语词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语素的编码顺序为“修饰成分中心成分”,即汉语定中是修饰成分在前、被修饰成分在后的右中心结构。汉语词法的这一特征是 VN 定中复合词法得以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与汉语一样,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苗语、布依语等动性成分在进入词法时,也不需要形态变化。不过,因为苗语、布依语是被修饰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的左中心结构,所以受语素编码次序的制约,它们一般不选择 VN 这样的编码顺序,而是选择 NV 的编码顺序。这里不妨举例说明,其中,苗语词例均引自吴秀菊的语言接触中湘西苗语的合成词构词法研究35、布依语词例均引自蔡吉燕的布依语词法研究36:苗语:42衣 tsho42织(毛衣)、am214石 o22磨(磨石)、y44日 sa42生(生日)、mphc33女 j55剩(剩女);布依语:zam3水 lai1流(流水)、na3脸 zi:u1笑(笑脸)、zin1石 pan2磨(磨石)、in3席 nin2睡(睡席)、ti6地点iu5住(住处)、ti6地点 na6坐(座位)、a3刀 ka1杀 mu1猪(杀猪刀)、kau1藤 heu3缠 mai3树(缠树藤)、ku5季 am1栽 ta3秧(栽秧季)、kai5鸡 za1引 zan1路(引路鸡)、zok8鸟 tsua6捉 pja1鱼(捉鱼鸟)、hun2人 k6做 mei6媒(媒人)。当然,布依语中也存在少量以 VN 为编码次序的定中复合词,如:ven1吊 to3桶(吊桶)、tem6垫en5板(垫 板)、pan2裂 te6缝(裂 缝)、i:3养lmk8子(养子)、lok8拖 lok7车(拖车)、e6泡 pjak7菜(泡菜)、o1 no6肉(肉),但是这些 VN 复合词主要以 V 表处置角色、施成角色为主。这些词语的特点是 N 具备较强的受事性,V 对 N 能够形成一定的处置关系。可以说,尽管布依语中存在 VN 定中复合词法,但它远远不及汉语 VN 定中复合词法丰富,同时,布依语中 VN 定中复合词法总体的能产性较低。总之,由于苗语、布依语定中是被修饰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的左中心结构,因此,NV 词法的能产性更强,由此类推产生的复合词更为多见。与之相反,由于汉语定中是修饰成分在前、被修饰成分在后的右中心结构,因此,VN 复合词法更为常见,能产性较强。(三)汉语复合词法发达从语言类型学来看,现代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词根48语言37,词根较多、真正的词缀数量有限,因此,现代汉语的主流构词法是复合法,汉语的派生构词法能产性弱38。相较于汉语而言,英语的词缀数量较多,黏着词根数量较少,这就使得派生法在英语构词法系统中占据主流地位38,复合则主要限于自由成分(即词)的复合39。就此来说,现代汉语词根较多、词缀数量有限的类型学特征,也是汉语 VN 定中词法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我们发现,很多相似的概念英语采用“词根词缀”这样的派生形式来表达,汉语却使用 VN 定中复合词来表达。比如,tourist 对应“游客”,passenger 对应“乘客”,instructor 对应“教官”,zipper 对应“拉链”,ticker 对应“贴纸”,trainee 对应“学徒”,writter对应“写手”,docter 对应“医生”,teacher 对应“教师”,employer 对应“雇主”,employee 对应“雇员”,printer 对应“打印机”,calculator 对应“计算器”等。可见,汉语复合词法发达是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又一因素。综上所述,VN 定中复合词法并不是在汉语产生之初就存在,而是随着汉语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促成 VN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VN 定中短语词汇化,VN 句法结构词法化;汉语词汇从综合到分析、从隐含到呈现、从单音孳生到复合造词的发展趋势;VN 定中复合词构造理据;汉语的类型学特征。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复合词法形成的共性因素,有些则是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特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可如图 1 所示:图 1 制约汉语 VN 定中复合词法形成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是对汉语 VN 定中复合词法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系统阐述了该词法较为发达的重要原因。实际上,除了 VN 定中复合词法之外,汉语复合词法还包括多种次类型,这些词法的形成机制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张舒.现代汉语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词与语义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2 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 J.中国语文,2001,(2).3 石定栩.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 J.中国语文,2003,(6).4 赵倩.汉语 V N 偏正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构词理据J.世界汉语教学,2020,(2).5 马英新.VN 定中复合词的词义与释义研究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6 秦祖宣,端木三.汉语动名定中复合词的词长搭配:一项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 J.世界汉语教学,2021,(4).7 张舒.“N1V N2”定中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成分的隐现规则 J.汉语学报,2022,(2).8 张舒.动名定中复合词的词义衍生研究:基于生成词库理论与隐喻、转喻理论 J.语言学论丛,2023,(4).9 宋作艳.基于构式理论与物性结构的动名定中复合词研究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 J.世界汉语教学,2022,(1).10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1Givn,T.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J.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1,(7).12 江永凤.上古到中古汉语定中结构历史演变研究 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13 赵世举.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4 沈家煊.名词和动词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 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 宋作艳.从词汇构式化看 A1A2A3的词汇化与词法化 J.世界汉语教学,2019,(2).17 施春宏.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 J.世界汉语教学,2017,(2).18 刘丹青.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19 王力.古汉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 A.王力文集(第十九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0 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 M.北京:商务印书49馆,2015.21 叶文曦.汉语字组的语义结构 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22 周祖谟校.广韵校本 M.北京:中华书局,2011.23 胡敕瑞.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 A.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 胡敕瑞.从隐含到呈现(下)词汇变化影响语法变化 A.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八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5 符渝.偏正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类型及其作用兼论汉语词义在单双音格局转变中的传承与发展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6 袁世旭,郑振峰.汉语义位组合理据研究 A.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27 沈 家 煊.有 关 思 维 模 式 的 英 汉 差 异 J.现 代 外语,2020,(1).28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 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0 袁毓林.基于生成词库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语义知识体系研究 J.中文信息学报,2013,(6).31 孟凯.复合词内部功用义实现方式的语义解释与选择规则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6).32 刘宗保.认知视野下汉语定中复合名词造词研究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33 宋作艳,孙傲.从物性结构看“处所 N”复合词的词义与释义 J.中文信息学报,2020,(1).34 张念歆,宋作艳.汉语形名复合词的语义建构:基于物性结构与概念整合理论 J.中文信息学报,2015,(6).35 吴秀菊.语言接触中湘西苗语的合成词构词法研究 J.凯里学院学报,2019,(4).36 蔡吉燕.布依语词法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37 邓盾.构词中的语段:以现代汉语后缀“-子”的构词为例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6).38 张博.“语素法”“语块法”的要义及应用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4).39 邓盾.从分布式形态学看“炒饭”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与生成 J.当代语言学,2020,(3).The Cause of Chinese VN Modifier-head Compound MorphologyZhang Shu1,Liu Shuang1、2(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Yanshan Univesity,Qinhuangdao 066004;2.School of Liberal Art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The Chinese morphology of the VN modifier-head did not exi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but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VN modifier-head compound morphology,including:lexicalization of the VN modifier-head phrases,morphologicalization of the VN modifier-head syntactic structure;the lexical development trend from synthesis to analysis,from implication to presentation,from monophonic breeding to compound word formation;motivation of word formation of VN modifier-head compound and typology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ome are common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morphology,while others are unique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morphology in VN.Key words:VN modifier-head;compounds;morphology;lexicalization;lexical development trend;motivation of word formation;typology characteristic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