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及其文学印证.pdf
下载文档

ID:3104138

大小:4.48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画像 中的 描绘 及其 文学 印证
【文学研究】:./.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及其文学印证伏彦冰(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摘 要:两汉是文学勃发、画像兴盛的时代 此期文学与画像开始发生密切关联 通过对出土汉画像和相关文学描写的分析 作者将涉及“射”“御”的画像与文字进行相互印证 梳理出与“射”“御”中有关的畋猎之礼、军事训练、娱乐和胡汉战争等不同类型图文 汉赋及汉画像都描绘大一统事业“射”“御”又是汉代军事、战争以及社交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作为文学主题和图像主题同时出现在汉代的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之中甚至成为了汉代叙事艺术的时代主题关键词:汉文学 汉画像“射”“御”共生互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曹胜高在 汉赋与汉代制度 中认为:“两汉军队以车骑为本 武器以弓弩为长 战术以骑射为主 故校猎常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围猎、射猎、追击、徒搏等方式”“射”“御”在汉画像中主要以狩猎和战争的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 要明确的是不管是在汉赋还是汉画像中 狩猎都不再是单纯的打猎行为 它已经成为汉代当时重要的军事训练项目 同时也是当时贵族阶层和富民豪吏的主要娱乐项目 此外 对战争内容的呈现 汉赋与汉画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汉赋较少涉及战争及其场面的描写 而汉画像中则有大量的战争图像 尤其以胡汉战争为题材的画像为多 从本质上来说 汉画像中的战争图与汉赋中的天子羽猎主题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对汉王朝大一统帝业的描绘和展现 考察汉赋与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 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互文的状态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构成了一种共同书写范式 彰显了汉代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的历史主题和时代特征一、与天子田猎之礼相关的狩猎图在先秦“射”“御”段作为王室统治阶级“六艺”教育的主要方式至秦汉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开始演变成为军队演习、讲武和围猎的活动“射”“御”因此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性和实战性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 中着重描写了汉朝皇帝在上林苑狩猎的恢弘情景 对天子射猎的场景和过程极尽夸耀之能、称颂之道 但细读其文字 上林赋 中所述诸事都是司马相如作为“言语侍从”对汉代天子畋猎之礼的文学化呈现 天子校猎 乘镂象 六玉虬 拖蜺旌 靡云旗 前皮轩 后道游 孙叔奉辔 卫公参乘 扈从横行 出乎四校之中 鼓严簿 纵猎者 河江为阹 泰山为橹 车骑雷起 殷天动地 先后陆离 离散别追 淫淫裔裔 缘陵流泽 云布雨施 生貔豹 搏豺狼 手熊罴 足 第 卷第 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 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儒家六艺中的射御及其文学书写研究”()作者简介:伏彦冰()男 甘肃兰州人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文学、体育传播学野羊 蒙苏 绔白虎 被班文 跨野马 凌三嵕之危 下碛历之坻 径峻赴险 越壑厉水 椎蜚廉 弄獬豸 格虾蛤 铤猛氏 罥射封豕 箭不苟害 解脰陷脑 弓不虚发应声而倒文中先写天子的乘驾及其随行队伍 天子的乘骑乃是“镂象”“玉虬”车上有“孙叔奉辔 卫公参乘”“镂象”“玉虬”言其车队之奢华高贵又有“出乎四校之中”的扈从列队在天子仪驾之后 整个狩猎队伍“车骑雷起 殷天动地 先后陆离 离散别追”使得野兽四散 于是生擒豹貔 搏击豺狼 手刃熊罴 脚踏野羊 这样突出狩猎之礼 是对天子仪礼的显现 汉书 和 后汉书 记载汉代有十四位皇帝参与过畋猎活动“其中西汉有八位皇帝参与田猎活动 东汉有六位皇帝参与田猎活动”汉武帝本人就喜好畋猎“好自击熊豕 驰逐野兽”其畋猎装备更是奢华无比 扬雄 校猎赋 称其“羽猎田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 尚泰奢丽夸诩”与前文 上林赋 所云“镂象”“玉虬”可映证 此外 据后汉书舆服志 皇帝畋猎的随从人员多为武官 有“五官”“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等其中“羽林左右监皆纱縠单衣 虎贲将虎文绔 白 虎 文 剑 佩 刀 虎 贲 武 骑 皆 虎 文 单衣”也可与司马相如子虚赋所云“绔白虎被斑文”相互印证足见上林赋所述并非是虚夸之辞其中各处细节均由天子畋猎之礼而来明证其是对汉代天子畋猎之礼的文学化呈现值得注意的是 现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也有对此类狩猎内容的描绘 不管是车马仪仗之浩荡 还是狩猎场面之惊险 都可与汉赋中的宏大叙事相媲美 陕西绥德延家岔墓前室西壁横额画像所呈现的畋猎图(图)其场面之盛、车马之多、猛兽之惊险、叙事之恢宏在汉画中都属极致 可谓独一无二 完全可与 上林赋 中描绘的天子狩猎之场面相互印证 整幅画面都被整齐行进的车马仪仗、策马飞驰的猎手、惊慌四窜的猎物填满 值得注意的是 画面右下角有一处四面围起来的场所 围墙之内又有马圈 马匹正在食草 远处还有一人正抱着粮草而来 显然这是专为皇家畋猎而设的重要场所 再者 图中的车马队伍前后都有随从 出行队伍井然有序 向着猎场行进 上层狩猎图显示整个畋猎活动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射手们身骑骏马 或挽弓将射 或箭已离弦 或射中猎物 其图像叙事与上林赋 所云“车骑雷起 殷天动地 先后陆离 离散别追”“椎蜚廉 弄獬豸 格虾蛤 铤猛氏 罥射封豕 箭不苟害 解脰陷脑 弓不虚发 应声而倒”等文学描述非常贴切 二者一文一画 可相互印证 相互阐发再如 年陕西绥德县出土的一块汉墓门楣画像石(图)第 期 伏彦冰: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及其文学印证 画像内容分为上下两层 图画下层所述之事正是畋猎活动 图中九位猎手身骑骏马 或转身回首、或俯身向前、或引弓待发、或策马飞驰追逐猎物 使得鹿群奔逃 仓皇四窜 场面颇为壮观上林赋 中云:“车骑雷起 殷天动地 先后陆离 离散别追 淫淫裔裔 缘陵流泽 云布雨施”这实际是一种“袭击战术”这种狩猎战术旨在制造恐慌气氛 不断地驱逐追赶猎物 将其分散 各个击破 图中的狩猎场景正是对此种“袭击战术”的形象展现 车马、骑手、猎手与野兽驱驰在林苑之间 所有的猎手或弯弓将射、或奋力直追 狩猎场面极其惊心动魄 与赋中的文学书写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枚乘 七发 云:“于是极犬马之材 困野兽之足 穷相御之智巧 恐虎豹 折鸷鸟 逐马鸣镳 鱼跨麋角 履游麕兔 蹈践麖鹿 汗流沫坠 冤伏陵窘 无创而死者 固足充后乘矣”猎手们“极犬马之材”奔驰于林间 驾车者“穷相御之智巧”追赶动物 文字之间将狩猎的紧张、激烈、亢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令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这种审美体验同样也可通过汉画像中相关的狩猎图像获得 如上述两幅出土于陕西的狩猎图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整个狩猎过程中最具为惊心动魄的“顷刻”和“瞬间”:射手引弓待发 御者奋力直追 猎物惊恐四窜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所有的动作都显得张力十足人物形象英勇非凡 这些都是构建帝国图式最具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内容 这种恢弘张扬的气势正和汉帝国大一统的时代精神相契合此外 汉书扬雄传 中还讲到一种“包围战术”:“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阹 远则石关、封峦、枝鹊、棠梨、师得 游观屈奇瑰伟”“弩阹”就是古人使用弩对被困住的猛兽进行前后夹击 四面合围从而达到捕猎目的的一种手段 河南邓县长冢店出土的画像石(图)便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包围战术”的实施过程 图 中 两名猎手一前一后射杀猎物 受伤的猎物夺命而逃 但似乎已成猎手的囊中之物 当然这只呈现了画像的局部 如果将全部的画像展开肯定会是一幅合围剿杀的壮观之景 此外 南阳草店汉墓出土的骑射畋猎图(图)刻画的也是围猎场景:一人手持弓箭一人手持长矛 两人一前一后正在围攻一只老虎 与此同时手持弓箭的那一人正拉弓对准老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值得注意的是 汉赋和汉画像描绘狩猎活动不仅注重其场面、过程的铺染 而且也非常重视对猎手的狩猎技能的展现 张衡 羽猎赋 云:“弓不妄弯 弩不虚举”经过严格训练的猎手骑射本领了得 他们临危不乱 镇定自若 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所以 洛都赋 有云:“跨乘黄 射游麋 弦不虚控 目不徒睎 解腋分心 应箭殪夷”所有的猎手“弦不虚控 目不徒睎”不仅能一箭即中 而且只要射出去就一定是直达要害:“解腋分心 应箭殪夷”上林赋 也提到“择肉而后发 先中而命处 弦矢分 艺殪仆”“箭不苟害 解脰陷脑 弓不虚发 应声而倒”都是表现狩猎技术和杀伤力的 同样 汉画像也注重对高超狩猎技能的展现 河南唐河县电厂汉墓出土的狩猎图(图)就非常具体、巧妙地展现了猎手们的狩猎技能 此幅狩猎图虽然没有浩荡的出行队伍和激烈的狩猎场景 也称不上叙事宏大 且这幅狩猎图也并不旨在表现宏大主题 它就是要展现猎手的高超技能 图 中两位猎人一人手持长矛在前 一人手拉弯弓在后 老虎一跃腾空扑向猎手 此时猎手与老虎之间的距离已近在咫尺 但他并无丝毫畏惧之状 仍手持长矛继续搏斗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背后有一利箭飞来正中老虎前额 图像虽然只展现整个狩猎搏斗过程中的一瞬间 但这一顷刻的选择却非常巧妙 不仅使整幅画面具有了动态的效果而且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两位猎手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狩猎技能 用张衡 羽猎赋 中的“弓不妄弯弩不虚举”用来形容图中的二位猎手再合适不过二、与军事训练相关的狩猎图关于畋猎同军事训练、军事演习等之间的关系 学界早有各种观点 杨宽就有言:“战争最初出现于原始公社制瓦解时期 所用武器就是狩猎工具 战争方式也和集体围猎相同 等到国家产生军队成为国家统治工具 进攻成为掠夺手段 军队组织进一步加强 战争方式进一步发展 但在很长 第 期 伏彦冰: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及其文学印证一个时期内 战争武器还和田猎工具相同 战争方式还和田猎方式相同”到了汉代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我们知道汉代当时将军事训练和阅兵活动与祭祀礼仪相融合成为刘礼 其中畋猎与射御的训练考核则构成了刘礼的主要内容 后汉书礼仪志“刘”条详细记载了刘礼的情况:立秋之日 白 郊礼毕 始扬威武 斩牲于郊东门 以荐陵庙 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 躬执弩射牲 牲以鹿麛 太宰令、谒者各一人 载 以 获车 驰送陵庙 于是乘舆 还宫 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 武官肄兵 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 名曰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 名曰乘之立春 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 刘之礼:祠先虞执事告先虞已烹鲜时有司告乃逡巡射牲 获车毕有司告事毕刘礼举行的目的在于“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 以荐陵庙”一则显示国家之军事力量以威慑敌国 正如班固 西都赋 中所写的:“尔乃盛娱游之壮观 奋大武乎上囿 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而讲事”二则以畋猎所获之猎物奉宗庙进行祭祀 其间军队还需进行演习“战阵之仪”和“斩牲之礼”所以射猎成为刘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成为汉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形式之一 说苑 有言:“榛丛刺虎豹者知其勇也攫犀搏兕者知其劲有力也 罢田而分所得知其仁也”畋猎活动是考察士兵军事能力和战争素质最有效的方式 可见 畋猎之于国家、军事、祭祀的重要所在汉画像对与军事训练相关的射猎活动也多有反映 山西离石马茂庄的汉墓门楣画像石(图)内容正是如此 图中的射猎队伍非常整齐 队伍最前端是一位带路的骑手 正在张弓射箭 他的身后又跟随了六位骑手 一排有二 共呈现三排 导骑队伍之后应该是队伍中的首领或墓室主人的乘马 因为在其图像右侧有一疑似榜题的长方形 在其图像之后又有七位驺从 紧随主人之后 在队伍的最后还有两人牵引着一头骆驼 我们看到整个队伍不仅排列有序 而且马匹在极速行进的过程中也能保持队列的整齐 这和前文所引纷扰、杂乱的狩猎场面完全不同 应该是与军事训练相关的出行列队 此外 南阳王庄出土的一块车马出行画(图)也值得我们注意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画像最前端是三骑导从 其后是主车 上有车盖 车上驭者在右双手挽缰 主人在左 后有护卫八骑作前后两排 后排骑吏均作侧身挽射状 图 中骑者多数呈现向外倾斜的姿势 尤其是后面两排的骑手队伍 动作协调有序 甚至马腿前后摆动的节奏也都一致 因此这幅图所表现的不应该只是普通的车马出行 也不完全接近于战争场景 应该是相关军事演练或者军礼表演的仪仗队伍 图中主车前有两排导骑 每排四骑 每位骑手均右手执盾左手执刀 动作整齐划一 就连马腿迈动的步调也基本一致 显然此图不可能是实际作战的情形 也和一般的狩猎图有所区别 应该是相关军事演练或者军礼表演的礼仪队伍 后汉书舆服志上 中有云:“公以下至二千石 骑吏四人 千石以下至三百石 县长二人 皆带剑 持棨戟为前列 揵弓韦蜀九鞬”根据此说法 对比图中的导骑前后都是八骑 但当时规定公卿级只能用四骑 显然超过了规格 且从骑手穿着打扮看 冠前端高耸 应该就是士卒 所以这幅出行图应该是对某种军事演练仪队的展现三、与娱乐有关的狩猎图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思潮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思潮逐渐成为主流 这就为“射”“御”的休闲化、享乐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此汉代体育中开始有了更多的放松、自我身心的愉悦等娱乐化的内涵 骑射也不再只是军队单纯讲武战争的手段 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从天子贵族再至王公臣子最后到普通民众的一项身体教育的休闲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畋猎 张衡 归田赋 写道:“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 贪饵吞钩 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赋中将仰天射箭、射中飞鸟描绘得活灵活现 从文字中就能感受到作者归田后的那种愉悦、欣喜的闲适心情 成都市扬子山汉墓出土的现藏于重庆博物馆“弋射收获图”画像砖(图)与张衡 归田赋 中所云极为贴近 画面上部的两个人正在“弋射”一群大雁正在空中疾飞 两人跪在地上 正张满弓朝着它们射去 图像上方右侧是一个规模不小的莲花池 其上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荷花之叶随着水波流动而徐 第 期 伏彦冰: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及其文学印证徐摇摆 水面之上几只鸭子非常惬意 缓缓而游水面之下则有鱼儿来回穿梭 一幅美不胜收的自然之景 图画下方则是一幅秋收图 整幅图像的内容与其 归田赋 的“归逸”主题十分切合“弋射”作为一种射猎飞禽的方式 在汉赋中经常出现 如张衡的 西京赋 云:“登豫章 简矰红蒲且发 弋高鸿 挂白鹄 联飞龙 磻不特纟 圭 往必加双”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 云:“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 媻姗勃窣 上乎金堤 掩翡翠射 微缯出 纤缴施 弋白鹄 连鹅 双鸧下 玄鹤加”此外 班固的 西都赋 云:“抚鸿罿 御矰缴 方舟并骛 俯仰极乐”此处“御矰缴”即为“弋射”所以 我们可以认为 在汉代捕获猎物的手段中“弋射”是使用广泛所的一种射箭之术 而且多以自我愉悦 带有表演性质的形式为主 据说淮南王刘安本人“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所以 淮南子原道 中对当时热衷于声色游艺的时代风气表示不满:“夫建钟鼓 列管弦 席旃茵 傅旄象 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 齐靡曼之色 陈酒行觞 夜以继日 强弩弋高鸟 走犬逐狡兔 此其为乐也”其所批评的正是作为娱乐休闲的“弋射”四、胡汉战争中的骑射图汉代对匈奴的战争前后历经一百多年 匈奴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擅长骑射 史记 中记载:“儿能骑羊 引弓射鸟鼠 少长则射狐兔 用为食 士力能弯弓 尽为甲骑 其俗 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 短兵则刀铤”汉代从建立开始就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 为防止其的骚扰侵略 采取了很多的方法 包括:对马匹的价格给予提高 唤醒老百姓的参与意识 下诏让全国的亭吏蓄养母马 以此来增加马匹的数量 对民间和朝廷的马匹统一记录在案 以备不时之需 还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牧马场 用官婢养马汉武帝时出现了“众庶街巷有马叶陌之间成群”的局面于是汉朝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出征 名将卫青、霍去病屡率骑数万、十数万出击匈奴 杜笃的论都赋中描写了与匈奴作战的场景:椎鸣镝钉鹿蠡驰阬岸获昆弥虏亻 数侲驱骡驴驭宛马鞭 拓地万里威震八荒赋中着重呈现的是汉军大获全胜的情景 杀敌之后“获昆弥 虏亻 数侲 驱骡驴 驭宛马 鞭”尽显当时朝廷之武威 正所谓“拓地万里 威震八荒”山东长清孝堂祠堂西壁的胡汉战争图(图)描述的就是一副激烈的战场交锋之景 胡人和汉朝的军队各自骑在战马上 战马矫健的飞奔向前 相互用弓箭射杀、攻击对方 我们知道胡人具有善骑善射的特点 但在汉画像中汉军也是如此 甚至更胜一筹 所以胡汉双方都以骑射为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主要作战方式 图 中交战双方以马上角逐为主双方的骑兵呈现出拉弓射箭之形状 其中头戴尖顶帽的胡人士兵背靠大山布局列阵 弯弓而射 应该是在配合自己的骑兵协调作战 对面汉军数骑正驰向战场 仿佛战争一触即发 急促、紧张的气氛蔓延于整幅画面之中 长清孝堂祠堂西壁的这幅胡汉战争图表现的是激烈的角逐过程 汉画像中的其他胡汉战争图更多地是对战争结果的呈现 而且热衷于描绘胡军出现的败势 汉军大获全胜的场景 如山东出土的另一胡汉交战画像(图)图中前方的胡人已经败阵 正向大本营方向慌乱奔逃 奔逃中还不忘挽弓回射 此外 河南新野樊集吊窑 号墓出土的胡汉战争画像砖 也呈现了一幅胡兵战败的图景:押赴胡虏的汉兵、跪地的胡虏、以及搬运重物的胡虏、汉将下方挂有首级的兰锜、地上和案上凌乱的胡人首级等 都说明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虽然很多胡汉战争图的画法、笔锋、形式、内容都不一样但“胡败汉胜”这一模式一直从西汉后期延续至东汉后期没有任何改变五、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对汉赋和汉画像中的“射”“御”描写做了简单的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印证并形成一种“互文”关系 当然汉画像中的“射”“御”图像并没有绝对的对应于某一篇汉赋中的“射”“御”描写这就体现出不管汉赋还是汉画像在两汉文学和图像艺术中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我们知道 汉赋或者汉画像大多都是对两汉一统、国强民富、万众归一的彰显“射”“御”又是汉代的军事、战争以及社交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文学内容和艺术图像把“射”“御”作为核心要点给予突出和加重的笔墨描述 符合当时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意义 更符合当时宏观的时代背景和环境需求参考文献: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马巧香.汉代田猎的文化考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班固.汉书.颜师古 注.北京:中华书局.范晔.后汉书.李贤 注.北京:中华书局.汤池.中国画像石全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第 期 伏彦冰:汉画像中的“射”“御”描绘及其文学印证 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杨宽.先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刘向.说苑.北京:中华书局.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司马迁.史记.裴骃 集解.司马贞 索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蒋英炬.中国画像石全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赖非.中国画像石全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责任编辑:冷 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