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_严为强.pdf
下载文档

ID:306826

大小:131.29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综合防治 技术
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严为强1姜郁花2(1 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农业农村局224323;2 江苏省建湖县钟庄街道农业服务中心224700)摘要:蚕病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从切断传染源、控制蚕病发生和蔓延、加强蚕儿饲养管理三方面综述了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关键词:蚕病;防治;技术在养蚕生产过程中,蚕儿常会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袭,引起蚕病的发生,轻者降低蚕茧产量和质量,重者颗粒无收,严重影响蚕农收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积极有效控制蚕病发生,把蚕病消灭于萌芽状态,是夺取蚕茧高产的重要措施。蚕病综合防治的特点是防重于治,蚕病的预防消毒处理比治疗处理更容易且更有效。只要认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切断病原传染途径,蚕期中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增强蚕儿的体质,蚕病是完全可以防控的。1彻底消毒,切断传染源1 1蚕期前的消毒防病1 1 1打扫将养蚕室内所有蚕具搬到室外,然后蚕室内外进行一次大扫除,将蚕室及其周围彻底打扫干净,对生活用房及其周围也要进行清扫,家禽和家畜要圈养,不能散放散养。1 1 2清除将蚕室四周特别是门口、蚕沙池周边、晒网场地的表土刮去一层,刮起的脏土运到离蚕室较远的地方,刮去表土的场地上面填上干净的新土。1 1 3粉刷催青室、蚕室、蔟室、贮桑室及其他附属室、宿舍、保管室、办公室、食堂、厕所的所有墙壁、天幔用石灰水粉刷。石灰水调配要用新鲜石灰,亦可加2%的赛力散,以增强消毒效果。1 1 4清洗将各种蚕具放入清水的河塘或池中彻底洗刷,洗净后放清洁场所,利用日光充分曝晒。蚕室、蔟室、贮桑室内上下左右前后,都要用清水冲洗干净。1 1 5消毒将清洗干净并经日光曝晒后的蚕具搬进蚕室、蔟室、催青室进行搭架,将清洗晒干的各种蚕具插入蚕架,蚕室、蔟室门窗进行密封,然后用优氯净进行熏烟消毒。小型蚕具如薄膜及其他零星蚕具,清洗后用 2%甲醛或有效氯 1%漂白粉澄清液进行浸渍消毒,消毒后放入蚕室内蚕架上摊晾,使用前用清水洗净晾干。对养蚕区域划块清扫后,再用 1%漂白粉液或赛力散石灰浆(0 2%赛力散,0 5%石灰浆)进行喷洒消毒,已经消毒过的区域禁止人员随便走动,防止携带病原,降低消毒效果。1 2蚕期中的防病消毒在养蚕期间,环境中的病原体或桑叶害虫的病原,会通过桑叶、风、昆虫等媒介传入蚕室,污染蚕具、蚕座、桑叶或直接侵入蚕体。为防止蚕病的发生及蔓延,蚕期中必须严格执行防病卫生制度,并高度重视蚕期中消毒防病。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工作服要勤洗勤换。生产区域内不得养鸡、鸭等畜禽,蚕室、贮桑室等工作场所,严禁非工作人员出入。工作人员进蚕室、调桑给桑前和除沙选蚕后要洗手,进蚕室和贮桑室要换鞋。室内鞋及蚕室入口处、贮桑室入口处每天用清水冲洗,并用 0 5%漂白粉液进行消毒,防止外界病原侵入。蚕室在除沙后必须清洁地面,每隔一天用0 5%漂白粉液消毒一次。蚕期中蚕沙及时清除,不使蚕沙积压过夜。蚕室附近桑叶入室通道应严禁堆放蚕沙。除沙后的蚕具应及时整理干净,进行日光曝晒,阴雨多湿时,可烘干再用。放置蚕具场所应每隔 23d 用漂白粉液喷洒消毒。112022 年第 6 期蚕桑茶叶通讯贮桑室内外必须保持清洁卫生,确保桑叶新鲜适湿,防止病毒、细菌的侵入和滋生。贮桑室应每天用清水冲洗,每天或隔天用 0 3%0 5%漂白粉液消毒。雨天湿叶及露水叶应妥善处理,不宜久贮。新鲜叶与剩叶要分开存放,蚕沙通道与桑叶入室通道要分开。采茧后不再套用的蔟具,运送到指定地点堆放并及时处理。对蔟中不结茧蚕、病死蚕、僵蚕等用蔟纸包好,在指定地点烧毁,不得乱丢,以免造成病原扩散。蚕病的发生首先反映在个体差异的弱小蚕和眠性慢的迟眠蚕上,因此淘汰迟眠蚕和弱小蚕是防止蚕病发生的主要手段。1 3蚕期后的防病消毒每季蚕期结束后,要结合清洗、整理、打扫等工作做好蚕期后消毒,这既是上季蚕期消毒防病的终点,又是下季蚕期消毒防病工作的起点,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减少病原残留。蚕室、蔟室、贮桑室等一切附属室,当采茧结束后立即进行拆架冲洗,趁湿润时进行消毒。蚕病发生严重的蚕室,应先毛消毒后拆架,以免僵菌和病毒飞扬扩散,生产区域场所结合大扫除进行一次消毒。2合理使用蚕药,控制蚕病发生和蔓延2 1常见蚕病的种类蚕病的种类很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微粒子原虫孢子(微粒子病)等侵入蚕体而导致,并可通过病蚕传染于健康蚕的病称为传染性蚕病。由壁虱、蝇蛆、农药废气中毒、创伤等导致的蚕病称为非传染性蚕病。2 2蚕病的传染途径创伤传染:病菌从伤口处侵入危害,如血液型脓病的病毒病、败血症的细菌病等。接触传染:病菌碰到蚕体直接进入寄生,如白僵病等。食下传染:病菌随桑叶被蚕儿食下或某些病菌附着在卵壳上,孵化时被蚁蚕食下引起感染发病,如中肠型脓病、微粒子病等。2 3常见的蚕病症状2 3 1白僵病白僵病由白僵菌的分生孢子落在蚕体上,孢子吸湿膨大,长出发芽管侵入蚕体,繁殖后形成短菌丝遍及全身。小蚕感染后 2 3d 即死亡。大蚕感染后开始食欲不振,行动呆滞,随着病情发展,蚕体平伏,头胸突出,排软粪,稍吐胃液,经过 6 7d 死亡,尸体不立即腐烂,手触软而有弹性,体表出现不等黑斑,随后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及粉状孢子,这种孢子侵入蛹体就形成僵蛹、僵蛾。2 3 2中肠型脓病食有中肠型脓病多角体病毒的蚕儿消化道经碱性蛋白分解酶作用,释放出的病毒侵入蚕体组织,使组织崩溃而导致蚕发病死亡。中肠型脓病的群体症状是蚕儿大小不匀,发育延迟,体色青白;个体症状是体型瘦小,体色发黄,胸部透明(俗称空头病),排泄白色粘液,解剖病蚕,可见中肠肿胀,乳白多横皱的病变,病势严重的整个中肠乳白肿胀。2 3 3血液型脓病血液型脓病是由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传染引起,致病机理和中肠型脓病相似。群体症状是眠起不齐,不眠或迟眠;个体症状是节间膜高起或环节肿大,体色发黄,行动狂躁,少数表现黑气门蚕,刺破尾角或腹脚,可见血液乳白浑浊。2 3 4壁虱病壁虱病是由袋形壁虱成虫叮刺蚕儿、蚕蛹,吸血射毒,引起蚕儿发病。群体症状是成团成堆急性发作,多在蚕座周围等处发生;个体症状因蚕的发育阶段有所差异,眠前眠中发病都表现头胸突伸“突嘴巴”,起蚕中毒表现为起缩症状的小毛脚,食桑中及大蚕发病多出现脱肛和连珠粪,熟蚕多表现为不结茧蚕。2 4根据蚕的发育情况使用蚕药蚕儿在各龄发育阶段,蚕体的抗病能力有较大的区别。随着蚕的生长发育,蚕儿的抗病能力逐渐增强,同时蚕儿在各龄发育期内的抗病能力亦有较大变化。蚕儿在眠起后和眠中抗病能力较弱,称之为蚕病易感期。因而蚕儿在饷食时和止桑后,必须使用蚕药对蚕体、蚕座撒施蚕药进行消毒。1 3 龄稚蚕期用小蚕防病 1 号,4 5 龄壮蚕期用大蚕防病1 号,均匀地撒施在蚕座上,如薄霜般即可。3 龄起每龄饷食要添食氯霉素,预先喷好晾干待用,4 龄龄中添食 1 次,5 龄龄期添食 2 3 次,5 龄每天使用 1次防僵粉。2 5根据气象情况选择适合使用的蚕药种类气象环境的变化会对蚕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气象情况选择合适的蚕药。如遇阴雨多湿天气应选用粉剂蚕药,如防病 1 号、新鲜石灰粉或烟雾类蚕药,既有利于防止蚕病发生,又有21蚕桑茶叶通讯总第 222 期利于降低阴雨多湿天气对蚕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如遇干燥天气,应多选择水剂类蚕药,如氟哌酸、灭蚕蝇水剂等,结合给桑,将蚕药喷洒在桑叶上添食,既可补充蚕体水分又起到防病作用。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蚕儿饲养管理工作对蚕儿的体质和抗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小蚕和大蚕的生理特点和要求,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体质。小蚕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较强,生长发育快,对叶质要求高,对病原体抵抗力弱。在饲育技术上小蚕期要求做到蚕室适温适湿,给予新鲜适熟、营养丰富的桑叶,注意提前扩座、匀座,保持蚕室的清洁卫生和无病原侵染,重视提青分批和淘汰病小蚕,杜绝蚕座感染。大蚕期是蚕体养分大量积累和丝物质大量形成的时期。大蚕抗病能力比小蚕强,但对高温多湿的闷热环境适应性弱,食下量大,蚕室内病原侵入的机会多。为此,在大蚕期要加强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闷热;要蚕座稀放,良桑饱食,提高大蚕食下量;大蚕期的给桑、除沙等操作要仔细,力求减少蚕体损伤,同时要切断来自桑叶的各种传染源,以免病原通过伤口侵入蚕体。蚕的营养来源于桑叶。桑叶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蚕儿的生长发育、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影响到蚕体的抗病能力。因此,在桑园管理上,要注意加强肥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合理搭配,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好抗旱排涝,提高叶质,为蚕提供丰富的营养,以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的抗病能力。蚕桑茶叶通讯 来稿要求1 来稿要求主题突出,论点明确,文句精炼通畅,分段明晰,通过 E mail 以附件形式、word 文件格式发送电子文稿至编辑部邮箱 csct chinajournal net cn。2 来稿篇幅一般 5 000 字左右,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技术论文,须撰写中文摘要(100 200 字)、关键词(3 5 个),并附参考文献。3 章节及层次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多层次编号之间用下圆点()分隔开,末位数字后面无小圆点,如“1”“1 2”“1 2 3”等,并靠左顶格书写。文中列项说明的编号前留二字空,编号依次采用“1)”“2)”“3)”“”“”“”“a”“b”“c”序号,必要时可用汉字次序语。4 来稿中的图、表要简明清晰,具有自明性。数量关系尽量用图表表示,排在正文首次提及之后,文字部分避免罗列与表重复的数字。表格编排采用三线表,不带竖线,可加必要的辅助横线,Word 制表功能绘制。5 参考文献应按照 GB/T 77142015 标准著录,请以公开发表的图书报刊为限,采用“顺序编码制”,于篇末方括号标引编排。摘引他人论著,正文引用处的段末或句末须将参考文献序号以“上标”格式标出。联机文献须后缀引用日期和访问路径。6 用国家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名称,如面积用 hm2、m2等;质量用 t、kg、mg 等;表示浓度的 ppm 一律用mg/kg 或 mg/L;能量用 kJ 或 J。本刊将对录用的稿件作必要的修改,如不同意,请投稿时予以说明。来稿一律文责自负。7 本刊稿件编审周期为 2 周 4 个月,如 4 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刊物出版后,本刊将付一次性稿酬(含其他出版物),并赠样刊。本刊不退原稿,请作者自留稿底,为了作者信誉,请勿一稿多投。8 来稿请附注第一作者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 mail。科技项目论文须注明课题来源、名称和编号,可优先发表。312022 年第 6 期蚕桑茶叶通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