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事业单位-综应@1732公考一起上岸@公考-魏双双2-2021年套卷➢1.了解考情➢2.夯实技巧➢3.强化提升一、对于“给定资料1”中出现的政务号“谐音梗”现象,有人叫好,有人担忧,请对此开展评析。(10分)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篇幅250字左右。二、“给定资料2~5”中列举了基层社会服务中的一些创新举措,请归纳概括其服务特色。(1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概括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篇幅不超过200字。三、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6”中“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这句话的理解,围绕“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在服务民生中奉献青春”这一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语言流畅;(2)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于“给定资料”;(3)篇幅1000字左右。41.整体感知:确定范围,了解题型,确定主题题号答题范围题型主题第一题资料1观点现象分析政务号“谐音梗”第二题资料2-5归纳概括创新举措的特色第三题资料6作文学习党史,服务为民2.具体做题:四步理解透,真正做到位①审题:范围,主题,答案结构,找点技巧②找点:主题词+提问要素=必须出点③整合:合理归类,要素整合④书写:根据结构,规范书写一、对于“给定资料1”中出现的政务号“谐音梗”现象,有人叫好,有人担忧,请对此开展评析。(10分)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篇幅250字左右。一、对于“给定资料1”中出现的政务号“谐音梗”现象,有人叫好,有人担忧,请对此开展评析。(10分)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篇幅250字左右。【答案结构+找点技巧】一、表态:价值判断+行为判断。二、分析:谐音梗的积极所在,存在的问题等。三、对策:好上加好/解决所有的问题。资料1“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谐音自古以来就有诸多妙用,既体现了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语义的延伸又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许多作家极其爱用谐音双关,就拿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来说,上来就给一二号出场人物取名甄士隐、贾雨村,暗示“真事隐,假语存”,给读者先打个预防针;接着给贾家四姐妹取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和悲惨的人生命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中,谐音双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谐音梗”遇上政务服务平台,会出现怎样的风景?“粤省事”“浙里办”“苏服办”“渝快办”......从南方到北方,各地政务服务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