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品分析竞的是思维竞品思维小到做个人的发展计划,大到做企业的战略规划,必然有一套标准动作蕴含其中,那就是对什么、和谁对、怎么对。最近难得停下手中的工作,有大把时间试着去总结一名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几项技能。目前可以确定的包括结构化思维,简单总结就是如何把错综复杂的事情有效的规整理顺阐述出来。下一个能力就是洞察力,能够看透事物本质,或者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能力。接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交流的第三个能力,竞品思维能力。我做产品经理的第一个竞品任务是做电商售后服务的用户界面操作对标,当时收集了主要的友商类似业务的功能交互方案,主要对标的维度包括业务流程、操作步骤、信息展示和功能入口等。这是相对来说比较直白的竞品分析,交互细节上有一些微创新的亮点,但整体上摆脱不了给人「同质化」、甚至「抄都抄不好」的印象。企业一直要求有竞品意识,不断的去找对标对象,但更多流于形式,竞品分析不等于产品体验报告。翻阅网上资料,谈及竞品的出处比较多的说法是竞品一词来源于经济学领域,是指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的竞品用处更加宽泛。追根溯源竞品分析更像是工业时代企业管理里面的标杆管理,都是一种见贤思齐的人性体现,我更愿意接受竞品分析是战略规划工具这一说法。竞品理念最早的成功案例要说富士施乐(FUJIXEROX)公司,施乐公司通过不断的同当时的日本企业进行对标,最后在复印机市场成功逆袭日本佳能。施乐公司成功后,这个方法风靡美国很多大型公司。竞品思维小到做个人的发展计划,大到做企业的战略规划,必然有一套标准动作蕴含其中,那就是对什么、和谁对、怎么对。对什么?出发点不对的强制竞品分析任务只会适得其反,带着目的与初衷愿景去做竞品分析,做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讲到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组企业竞品案例,带你体会一下寻找对什么的价值,以及最终带来的结果。万科案例ABC,万科的成长过程,就是一路对标这么走过来的。万科案例A万科最早的学习标杆,就是日本的索尼公司。万科选择向索尼学习,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因为它那个时候是索尼公司的产品代理商。在王石的第一本回忆录《道路与梦想》中是这样写的:万科向索尼表明,自己“不仅能够维修索尼设备,还胜任松下、JVC、飞利浦品牌的维修服务”;而且,万科自己觉得向索尼表达的、更有吸引力的一点,是深圳的索尼维修站的运营费不需要索尼买单,索尼公司只需要有偿提供维修配件即可。可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