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65“阈限”与“交融”视域下的“拉康加羌姆”*万代吉*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藏族民间仪式舞蹈研究”(批准号:19MZ084)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科研成果;山南市重大招标项目“山南社会经济文化调査研究”子课题“西藏山南舞蹈文化研究”成果。【摘要】“拉康加羌姆”是“拉康娘曲边贸会”的开场节目,建立了一个时间之内外,社会关系之内外的“阈限”阶段,把分属不同区域的人群聚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在一起达成共识、完成交易。“拉康加羌姆”总共6场展演,生产了一个具有“阈限”与“交融”功能的交易空间。该节目的编排内容依次有接触、分享食物、净化、问候、交换、联合、驱邪、交融等聚合礼仪的内容,聚合了不同区域的人群,形成了进行交易的交融时空。【关键词】拉康加羌姆;阈限;情景剧;交融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6860(2023)02-065-006“拉康加羌姆”(ལྷ་ཁང་སྐྱ་འཆམ)即俗人法舞,由6个世俗人表演,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拉康镇。每年藏历十二月十五日洛扎县拉康镇举行的“拉康娘曲边贸会”(ལྷ་ཁང་མྱང་མཆོད)时表演,加羌姆的演出,意味着边贸会的隆重开幕。2011年拉康加羌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拉康加羌姆概况拉康加羌姆的产生,在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在拉康东面山上有一个叫“卡顶寺”(མཁར་སྟོད་དགོན)的噶举派寺庙。它的创建者掘藏师尼玛增(གཏེར་སྟོན་ཉི་མ་འཛིན)在卡久山上的“蒋久”山洞(བྱང་ཕྱོགས་ཕུག་པ།)修行时发现了一座噶举派铜塔和一个大铜钟。于是他决定把这两件掘藏品带下山去,赠送给拉康地方有名的“枯廷拉康”(འཁོར་ཐིང་ལྷ་ཁང)。当他在将两件宝物运下卡久山的途中休息时,产生了6个男童跳舞的幻觉。他根据自己的幻觉编排了“加羌姆”,教给了当地杜新门仓家族(གདུགས་ཞིང་མོན་ཚང)的6个男孩。后经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拉康加羌姆,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加羌姆表演人数一般固定为6人,均来自本地良善之家。钹和鼓的演奏者必须是门仓(མོན་ཚང)家族的后代,代代延续。藏历十二月十五日黎明时分,卡久寺的僧人吹响法螺后,开始“扎格”(རྫ་དགེ)仪式,准备糌粑、牛肉和酒来布施前来的民众。第二天早晨,在村庄附近的“加布”寺(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