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2日《京报副刊》第426号刊登了柏生的《罗曼·罗兰评鲁迅》一文,其中罗曼·罗兰看了由敬隐渔翻译的法文《阿Q正传》后,他对此表示了高度的评价:“这是充满讽刺的一种写实的艺术。……阿Q的苦脸永远的留在记忆中的。”[1]对于来自不同文化区域和不同文化类型的文学作品,罗曼·罗兰作出如此到位的评价,除文学共通性(literarycommonality)和艺术通感(artisticsynesthesia)等因素的作用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共通性(culturalcommonality),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指出,文化是维系人们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观念和准则。她还认为,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文化整体正是为了其自身目的才应用了这些文化元素,并且在其周围地区可能存在的文化特质选择能为这个文化目的所利用的特质,舍弃那些不可用特质,同时也改选了其他一些特质,使之合乎文化目的的要求[2]46。无疑,我们探讨《阿Q正传》的经典性,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在文化维度及其相应的视阈中,我们方能更深入和更广阔地发现《阿Q正传》是如何超越语言、地域、种族、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而生成其经典性的。一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是小说的根本性任务。鲁迅在谈到运用小说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时,就道出了他通常所采用的方式。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第38卷第2期2023年4月Vol.38No.2Apr.202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作为经典的《阿Q正传》——从文化维度看《阿Q正传》经典性之生成黄健(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小说经典性的生成,除要在文学共通性、艺术通感性上获得认同外,还需要在文化共通性上获得普遍的认可、认同和接受。尽管文化的观念和形态有所不同,但在人性的层面上,小说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尤其是描写人性的弱点和变异(异化)的种种情态,就往往能够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和接受,进而促成经典性的生成。正是在文化维度和层面上,鲁迅的《阿Q正传》创作,完成了经典性生成的全过程,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共通性;经典性中图分类号:I210.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23)02-0026-08[收稿日期]2023-02-08[作者简介]黄健(1956—),男,江西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