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3.2023第39卷(205期)JOURNALOF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Vol.39No.205作者简介:陈世玉(1994—),女,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当代价值陈世玉(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进程中形成的,其中诸多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化的产物,是二者辩证统一基础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内容。“互化”则构成了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发展的基础,激起了中华民族“原始底层精神”的自觉觉醒,增添了民族精神在近代之前不曾有的元素。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方面的表现,有助于强化新时代文化自信,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借鉴。关键词: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23)03-0024-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指出:“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精神,以实践的方式说明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和正确性。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研究而言,当前探讨相对较少。有学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某一精神为研究视角,分析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的发展特点及其内涵[2];有学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发展的初步形成、逐步展开、全面呈现、胜利发展四阶段阐述了相关内容[3]。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集中分析的文本中,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4];也有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分析视角,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精神,是对中国DOI:10.13743/j.cnki.issn.1009-8135.2023.03.007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5-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5]。本文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化的精神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