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西师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概念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维的初步培养,也是学生由具象的算法向抽象的算理过渡的一块基石,对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能力提升都将起到“再上一层楼”的作用。分两步进行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计算方法和思维过程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最简单的分析、归纳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规律。2、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口算,而且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直观的认知水平、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感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就应付的态度导致连加连减这类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知识点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3、教学目标基于此,我分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4、教学重难点本课的编写意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的数学概念,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根据这一主旨思想,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如下定位。教学重点:①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②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玩游戏”,让学生始逐步认识和理解连加连减;依据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我将适时采用引导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使教师的思路内化为学生的方法,达到自我构建知识的目的。2、学法分析为了达到新知自我生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